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停擺怎能輕柔?

Sabine Kinkartz
2021年1月6日

在德國,新冠停擺措施趨嚴、實行期延長。這是否就夠了?記者Sabine Kinkartz認為,前幾個月,由於實施無關痛癢的戰略,浪費了寶貴時間,導致人們現在為此付出代價。

Symbolbild I Verlängerung des Lockdowns in Deutschland
圖片來源: Thomas Lohnes/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11月,部分停擺;12月,停擺有所加強,但允許有例外。今年1月,所有人都驚恐地看到,染疫人數依舊高企,必須予以改善。當時,只關閉餐館、商店和另外幾個行業,卻讓學校、幼兒園和大部分企業繼續開門;同時,只是呼籲人們千萬遵守限制社交的規定。這顯然行不通。

現在,依然有太多的人染疫,太多的人直接或間接死於COVID-19新冠病毒。這是一個怎樣的災難! 而且它是自造的災難,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德國的聯邦制。本來,它是好東西。德國由16個州組成,任務,但權力,也分散至包括社區在內的各層級,它有助於保持地方多樣化、增強民主、防止濫權。

防疫是各州事務

不過,在危機中,聯邦制則有很多不利面,因為,大家都要參與決策,最後,作出何種決定取決於各有地方利益和政治虛榮心的16州男女州長們是否能擰成一股繩。由於在這個國家,防疫是各州的事務,聯邦政府總理只能呼籲、建議和警示,但不能下令。然而,面對這麼一個巨大的、無所不及的、涉及整個共和國的危機,它恰恰是必要的。緊急情況下,聯邦一級必須要能接管領導、出台統一規定。而這麼做並不意味著,將各州全然排除在政治決策之外。

不能光呼籲

統一性、可理解性、強硬,這是公民接受並遵守相關規定的前提。相反,此間幾乎無人確知,到底有哪些規定、何故有此規定或無此規定。舉個例子:人們搞不清,為何在黑森州的威斯巴登所許可的,在相距僅數公里的萊茵蘭-普法爾州的美茵茨便不允許。社會上,人們越來越不耐煩,而接種疫苗工作啟動以來進展緩慢,更無助於緩和這種情緒。這裡,政界必須加以改進。

第一場雪後,人們按耐不住,紛紛來到山區踏雪圖片來源: Henning Kaiser/dpa/picture alliance

希望通過呼籲理性而率領人們度過危機,也是不夠的。沒有人總是、且在任何地方都會理性。人類是在什麼是可能的和可做的界限內活動的,在很少情況下會自願決定舍棄某種東西。這裡便需有明確的表態和意志,堅決做到令行禁止。也就是,表現出更強硬的態度。

危險常被否認

面對這一病毒, 人們起初只是害怕,於是,人們便自願放棄,幾乎不再聚會,待在家裡。去年春季首次停擺期間,街道和高速公路上,有時空蕩一片。

然而,由於天性使然,人類會習慣危險、有意忽略真實威脅、並變得輕率。復活節時,大多數人尚禁足在家,聖誕節和除夕這天,便完全是另番景象。對重新能有更多交往的渴望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很多人自認無法再忍受大瘟疫限制、只想要回原來那種樣子的生活,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間,尤其是很多家長失去耐心,難以自控,特別是住家狹小的家長,在寒冷季節,他們的孩子無法得到足夠活動空間。因此,他們當然會利用每一個機會,跑到外面去。在這種情況下,光呼籲理智是沒有用的。

居家工作義務

人們不能忘了很多職工,他們別無選擇,必須每天跑路。因為,經濟基本仍在運作,迫使當事人去工作場所,而在那裡,他們無論如何都會相互接觸。在他們必須乘坐的巴士和列車車廂裡,也是這樣的情況。

評論作者Sabine Kinkartz

在這方面,不會有任何改變,因為,大部分經濟生產領域依舊被排除在從現在起延長到月底的停擺措施之外。可是,政界應可指令所有可能的企業都安排居家工作,而不是只向經濟界發出呼籲,希望其讓職工們在可能的情況下居家工作。

復活節時才能重新上館子?

對很多人來說,在未來數周或許根本就不會有別的可能。學校和幼兒園最早也要到二月份、且只是根據疫情發展逐步重新開放。

這也是對的。因為,有關方面在過長時間裡堅稱,學校是安全之地,不會發生大流行瘟疫。這與童話無異。有關青少年染疫的頻率和成人一樣的科學認知過慢、過晚才進入政界意識。

一月底時我們將看到,再度趨嚴的德國停擺措施是否比迄今的停擺有效,或者,它也還是不足以阻止病毒不受控制的擴散。

若然如此,於國、於人、於經濟,就都糟糕透頂。不久前,柏林一餐館老闆說,他和同事們已放棄了停擺會很快結束的期待。他說,他確信,復活節前不可能重新開張。這是怎樣的一個災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