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可惡的德國人之幽靈

Kersten Knipp2015年7月23日

對德國的糟糕評價四起。—債務危機當頭,柏林成了歐洲的眾矢之的。德國之聲評論員Kersten Knipp認為,部分原因或許該在德國人身上找,但更多的原因與某些財政技術性細節有關。

Griechenland, Zeitung karikiert Wolfgang Schäuble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L. Gouliamaki

(德國之聲中文網)幽靈重現。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節約成癖、斤斤計較,—一言以蔽之,那個可惡的德國人。一度將整個大陸變成廢墟一片、給千百萬人帶來死亡和毀滅的那個褐色群體的後人。一段時間裡,他似乎已然文明化,然而,現在,他又來了:殘忍、粗暴、無所顧忌,同時又自信無邊。或許擯棄了褐色意識形態,但並不因此少一些威脅。他一如既往,要按自己的理念塑造歐洲。至於這最終將把鄰居和自己都推進深淵,對此,他並不在意。對他來說,重要的只有一點:無論花多大代價,自己的世界觀必須伸張。

這些天,誰作為德國人閱讀外國媒體,或關注我們的歐洲鄰居們的公開討論,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過去那些年份,自己實在可算是在一種仁慈的幻境中度過。多年裡,多數德國人自以為終於與眾鄰國恢復了一種良好的關係,不再處於1933—1945年的德國罪孽的巨大陰影之下。為此,這個國家曾做出多年的努力,而且,的確是出於真心。當然,也受到這一渴望的驅使:再度成為一個受人喜愛的,甚至—這是夢幻之巔了—一個完全「平常的」鄰居。

第四帝國?

這些天,此類夢幻似乎到了盡頭。我們知道,歷史不會消失。它如影隨形,隨時都會讓現實重新黯淡。

法國議會中對歐洲持批評立場的「共和國站起來」(Debout la France)黨主席艾尼昂便聲稱,德國意欲「碾碎」希臘。他並且毫不懷疑,德國所持立場的最終取向:建立「第四帝國」!

歐盟議員、左翼激進黨(Parti Gauche)主席梅朗松(Jean-Luc Mélenchon)也作如是觀。他稱,如今的德國雖不能與二戰時的德國混為一談,但它表現出來的是同一種統合主義靈魂、同一種傲慢、同一種盲目。梅朗松稱,這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一個不顧一切的德國政府正在毀滅歐洲」。

義大利撰稿人卡祖羅(Aldo Cazullo)至少會部分贊同這一評估。他前不久在《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上寫道,德國實現了它在二次戰爭中都未能實現的東西:掌控歐洲,但問題是,「該國在行使這一掌控權時,既不大度,亦無遠見」。

資本主義批判與詛咒德國

聽到這樣的評價,很多德國人不禁會自問,過去幾年裡,是否有什麼過失。回答:是的,我們確有過失。正如所有其他歐洲人一樣,我們過於低估了一種財政技術性決定會導致的文化後果。經濟學家辛恩(Hans-Werner Sinn)是指出這一嚴重影響的首批人士之一。那就是2010年年初以來實行的債務公共化。當時,歐盟國家也承擔了私人銀行的債務,—由此使它們免受損失。

為此,各國現在向希臘開出了條件。換言之,該國現在面對的不再是私人債主,而是其他國家。希臘不得不設法滿足德國的、以及其他國家的要求。同希臘對著干的不再是各家銀行,而是眾多國家。落入民族主義窠臼的那種思維由此應運而生。而因為德國提出的要求最多,舞台上的德國人便也很快變得可惡。他在那裡扮演的是一個惡漢角色,而這一角色迄今屬於「沒良心的銀行家」。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轉變成了對德國的詛咒。

歷史幽靈

這一現象又因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新貸款提供方式而更強化。新貸款取代舊貸款,並以此讓負債纍纍的國家保持支付能力。一個貸款接上另一個貸款,從各種最不相干的項目中挖出錢來,然後又流向其他項目,並以這種方式保持資金流通。這是一種巨大的雪球體系,通過它,迄今阻止了整個制度的崩潰。

但是,它導致出一種現象:投入的資金數量幾乎具備一種虛擬性質,顯得人為、不真實、屬於另一范疇。憂慮和懷疑,—例如,德國財長那樣—便更讓人不快。他過去和現在都懷疑現有體系。在一個國家主權債務顯得如此不現實、遠離現實的時代,他的保留態度會讓某些歐洲人感到過於小家子氣。很快,這些歐洲人也會認為他心腸過硬。的確,人們曾在歷史上見識了德國人的鐵石心腸。難道說,冷酷的、以致殘忍的德國人現在又回來了嗎?不。更恰當的看法應該是:一種信馬由韁的舉債政策才孕育了那些歷史幽靈。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