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四處騷動——阿拉伯之春2.0?

Rainer Sollich
2019年11月16日

在伊拉克和黎巴嫩、以及此前在蘇丹和阿爾及利亞的持續性示威讓人想起2011到2012年的「阿拉伯之春」。德國之聲編輯Rainer Sollich提出一個問題:它們是否也同樣會失敗?

Irak Proteste in Bagdad
滿是示威者--上周六(11月2日)的巴格達解放廣場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罷黜權力寡頭、剝奪貪腐精英集團的的權力、實現社會公正、擁有自由和民主的符合人之尊嚴的生活:為了這些價值,8年多前,在多個阿拉伯國家,公民們勇敢走上街頭抗爭。結果是,幾乎在所有國家,他們均遭失敗。

在敘利亞、利比亞、葉門,民眾起義演變為血腥內戰,給人們帶來恐怖、死亡和混亂。小國巴林借助其"大兄弟"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支持將起義鎮壓下去。在埃及,舊有體制無情反擊:軍人政變上台,所謂的"安全力量"對穆斯林兄弟會支持者大開殺戒。今天在埃及,誰若張口,就會處於比前掌權者穆巴拉克2011年垮台前更危險的境地:數千名政府批評者因發表犯上言論而遭囚禁。只有在突尼斯--阿拉伯之春的發源地,才出現了統治體制的根本改革,但仍存在著巨大的社會挑戰,政治總體局面極為不穩。

憤懣與絕望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以來,在多個阿拉伯國家,大量民眾似乎突然重又挺身而出,反抗現政府和現體制,他們的勇氣或許會讓人驚訝。然而,在蘇丹和阿爾及利亞、在黎巴嫩和伊拉克,人們的這種勇氣並非源自某種更具眼光的戰略,而是來自純粹的憤怒和絕望。青年失業率極高、發展前景無望,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構成一個令人不堪重負的大問題,而迄今,統治者們未能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方案。貪腐和裙帶經濟同樣也到處深植於統治結構,在日常生活中讓公民飽嘗刁難和不公。公民們因此奮起抗爭,也就毫不奇怪了。

評論員Rainer Sollich

正因此,在很多阿拉伯國家,民眾積怨已久,並一再重新爆發。在這裡,抗議本身也是釋放憤怒和壓力的一個閥門。但它們也導致實現了頗為可觀的階段性成果,尤其是人事方面的成果: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長年統治者布特弗利卡和巴希爾終於不得不讓位;在黎巴嫩,政府總理哈裡裡至少被迫口頭宣佈辭職;在伊拉克,政府首腦邁赫迪的權力動搖。但是,目前還完全看不清,阿拉伯新反抗浪潮會導向何方、是不是有可能波及地區的更多國家。

除機會外,也不能排除風險:在伊拉克和黎巴嫩,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衝突有可能被人濫用來挑起迄今共同行動的宗教和族群之間的不合。對這兩國而言,這將有可能讓一個噩夢重現:極端勢力和恐怖分子東山再起。在伊拉克,對示威者的暴力鎮壓現在即已讓人憂慮;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作為對持續了數星期的抗議浪潮的反應,雖啟動了大有希望的過渡期,然而, 這兩國的執政者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對話均僵持不下,結局難料。最好情況下,能出現妥協方案;但在最壞情況下,對立有可能重新激化。可以預期的結果將是:出現更大的不滿和絕望。

歐洲鄰區靜不下來

之於歐洲,這意味著:在可見的將來,中東這個毗鄰地區不會平靜、來自那裡的移民壓力不會減輕。以目前的狀況,除了盡力支持和監督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等地的對話外,歐盟礙難有更多作為。歐盟應該放棄的是,不再繼續倚重滿口承諾"穩定"、實際上強化打壓導致社會和政治壓力不斷增加的那些"夥伴",--多年來,在埃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