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對北京的一次工作訪問

2014年7月8日

梅克爾總理此次訪華之行是常規之行,無驚人之舉。馮海因認為,就很可能迎來艱難時期的兩國關係現狀而言,這不失為一個良好現象。

Angela Merkel in China 7.7.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梅克爾總理的此次訪華之行中有兩件事情會留在人們的記憶裡:其一,梅克爾居然不得不在中國總理李克強身邊批評美國NSA調查委員會的間諜行為;其二,德國經濟界的代表們顯然持這樣的觀點,即:應注意對中國「作更積極的報導」。人們自然應喜愛這個如今已不可放棄的經濟夥伴,但是,德國企業家們也應該知道,在德國,媒體的運作不同於中國,不受政府的操控,而是獨立的,只對其受眾負責。

梅克爾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2014.7.8)圖片來源: Reuters

雙邊關係制度化

除了這類邊緣事件外,德國總理的北京之行如今已很少能製造出什麼驚天要聞,這其實是兩國間關係日益密切的標誌。昨天還是聳人聽聞的事件,今天幾乎已屬常態。而梅克爾此次北京之行在天安門廣場受到禮炮待遇,這並不尋常。絕不是哪位國賓都有這樣的禮遇。至於價值數十億的經濟協議的簽署目前已屬於德國總理中國之行的固定組成部分,也並不就降低了相關協議的價值。梅克爾總理此行的成果未超過人們的期待:對話論壇、經濟會談、訪問地方省份、對大學生們發表演講—以及可能在閉門條件下談及人權議題。梅克爾總理對北京的第七次訪問顯示,對北京的工作訪問如今已類似於在巴黎的工作訪問,它們已驚人的相當制度化了。

黃金年代成追憶?

這是一件好事。因為,經濟界推動的德中夥伴關係可能即將迎來困難年代。在華歐洲商會主席警告說,「在華'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儘管李克強在與梅克爾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主動談到了人權問題,中國國內對異議人士的壓力一直在加大。在對外關係上,例如,在南中國海和東海,緊張局面也在增加。梅克爾訪華之時正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77周年紀念日。這自是一種巧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了紀念集會。這些天,那些平時亦隨處可見的對日本戰爭罪行的卓有成效的紀念旨在達到這樣一個政治目的:外部樹敵能使全民團結在中共周圍;與此同時,中國在尖閣諸島/釣魚島的主權爭議中的地位得以增強。由此而言,梅克爾離開北京翌日,所謂的美中戰略及經濟對話便開幕,亦屬偶然。這一對話想必要比梅克爾的會談氣氛激烈得多。鑑於中國的行為越來越富於進擊和攻擊性,《華盛頓郵報》已認為,目前的美中關係是理查德‧尼克森以來最糟糕的。柏林現在尚可扮演斡旋人角色。然而,一旦時隱時現的衝突激化,德國將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立場。

德中兩國總理出席雙邊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簽字儀式(2014.7.7)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作者:馮海因 編譯:凝煉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