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全球

評論:對新冠死者的哀悼何在?

Astrid Prange
2020年7月18日

世人緊盯著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數,同時,掌權者們試圖要讓一切重歸「正常」。德國之聲記者Astrid Prange認為,這不會成功,大流行瘟疫要求有一種集體哀悼文化。

BdTD Zella-Mehlis Kerzen zum Gedenken an fast 4000 Coronavirus-Opfer in Deutschland
題圖文:哀悼新冠死者的燭光之海:德國圖林根地區一天主教徒為死者點燃眾多蠟燭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Mey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冠死者數量達2. 9萬的西班牙作出表率,舉國哀悼。本周四(7月16日),該國舉行國殤,悼念眾多親屬難以與之永別的罹難者。

不僅是西班牙王室和本國政治精英們,而且,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也出席了儀式。

可惜,西班牙構成著名的例外。因為,就在全球範圍越來越多的人為死於新冠病毒的親人們而哀痛之時,尤其在罹難者數字快速增加的那些國家,當權者們依然在極力試圖轉移人們對大流行瘟疫的憂慮。

"新常態"?

在巴西和美國,群葬坑一個接一個出現,與此同時,購物中心和健身房一個接一個開放;在柏林,一大批人在一所醫院前舉辦"橡皮艇派對";在英國,海灘上滿滿是人,渡假者們"忘記了"遵守任何社交距離規定。

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們不能靜思片刻?為什麼恰在哀痛者們最需要人間關愛之時,得到這麼少的同情?面對全球50多萬新冠死者,為什麼除西班牙之外,沒有任何一國宣佈設立全國紀念日或悼念日?

答案是:在所謂的"新常態"後面隱藏著對集體哀悼的害怕。因為,哀悼有可能釋放出巨大的力量,促使人們團結起來、要求得到尊重;它有可能引發憤怒,撼動現有社會力量對比關係。

德國之聲記者Astrid Prange認為圖片來源: DW/P. Böll

哀悼 一種沉默的力量

要是在美國或巴西,千百萬人的哀悼匯成一股巨流;要是人們數小時集聚於墓園而不是在社交網上;要是哀悼和同情在一小時裡比所有那些醜聞、所謂的重要政治辯論和其它災難更形重要,那會發生什麼?

非常可能,這樣的集體哀悼和沉思會讓眾多政治決策者們暴露出口惠而實不至者的原形。因為,"美國優先"、"巴西高於一切"等一類口號無法安慰痛苦的死者家屬,尤其無法解決實際的政治、社會問題。

若有一天,流行大瘟疫消失了,重要的不只是對死者數量的統計結果,而且也是有關康復者的統計數字;重要的將不僅是在抗疫過程中的眾多過失,而且是不斷糾正錯誤的能力;重要的將是,誰保持了對死者的尊重,汲取了相關教訓。

新冠死者及其家屬理應得到更多尊重,得到對其哀痛的更多理解。不能只讓他們自己去痛苦。只有通過共同的悼念儀式和象徵意義濃厚的姿態,才有希望在將來某個時候平復人們對失去數十萬生命的哀痛心情。

群葬坑和在醫院走道裡死去的患者們的圖片已深深嵌入全球範圍的集體記憶之中。作為一種無時不在的陪伴,死亡顯得更為清晰。沒有集體悼念,新冠夢魘不會消失。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