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德國不能這麼討論!

2019年8月18日

誰要求不會德語的孩子須接受學前教育,誰就是種族主義者了?德國之聲記者Gero Schließ認為,圍繞基民盟政治家林內曼(Carsten Linnemann)的爭論是目前德國國內公共討論粗鄙化的典型表現。

Hannover Flüchtlinge in Sprachlernklasse
圍繞小學生入學德語水準的討論,很快就「變了味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Steffe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星期,引發德國人最激烈爭論的是什麼?有關美國宣佈廢止《中導條約》後出現新一輪核軍備的危險?有關美中兩國間可能爆發貨幣戰?有關伊朗和西方在霍爾木茲海峽劍拔弩張的對峙?或者,有關一名厄利垂亞男子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對一名8歲兒童的致命襲擊?

全都不是!德國人爭論的是,德語不好的孩子該滿足何種先決條件才能入學。也許有人會認為,這該不是什麼"驚人議題"。然而,人們卻情緒亢奮。種族主義的指責不絕於耳,社群網站上滿是最不堪的中傷之言。

禁言排斥討論

德國國內,公共交往變得如何過激和粗鄙、排他和禁言如何日益排擠討論和爭議,此為一例。

發生了什麼事情?基民盟聯邦議院黨團副主席林內曼在接受德國一家地方報紙採訪時所說的一句話引發輿論大嘩。他當時說:"一個孩子,如果幾乎不說、不懂德語,就還無法上初小。"他認為,在最壞情況下,應延後入學。

"還無法上初小"--也許是這種有拒絕意味的用詞和排斥態度讓本屬嚴肅媒體的德新社在報導時取了這麼一個標題:"基民盟政治家:不會德語的孩子禁止入學"。儘管德新社很快做了修正("從未說過'禁止'"),社群網站上的聲討浪潮已難阻擋。林內曼甚至被荒唐地指責為搞種族主義。如此評判的人故意忽略了這位基民盟政治家的原意:他要求開設學前德語課程,國家應為之投入大筆資金。

神經過敏

所有這些都顯示:德國人神經過敏。林內曼也知道這一點。德國東部三州議會選舉將至,他有意戳到一個敏感部位。他成功了。因為,直至今天,與2015年近百萬人移民德國及其造成的後果有關的東西--無論是就業、培訓或刑事犯罪--都使德國人忐忑不安。林內曼是要以其所選擇的用詞試探"政治正確"的底線。因為,在薩克森、布蘭登堡和圖林根三州的州議會選舉中,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右翼民粹主義者大有可能得到更多選票,並甚至成為第一大黨。本是經濟事務政治家的林內曼"跨界"討論教育政策問題,似乎顯示出,他是想假手蠱惑人心的口號在右翼陣營內渾水摸魚。

圖文:本文作者是德國之聲駐柏林的文化記者

然而,這裡所涉及的不只是一種錯誤的選戰策略。這一策略使基民盟和基社盟在2017年的聯邦議院選舉中失去大量選票。從時下的這一現象中尤其可以好好研究"憤怒工業"的危險煽惑。這一煽惑侵蝕我們的民主制基石。在幾乎已被忘記的一年前發生的肯尼茲(Chemnitz)騷亂中、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8歲男孩令人發指的死亡事件上、在眼下圍繞移民和難民的語言能力的激烈對罵中,這一憤怒工業均在大行其道。

起因盡可以不同,但它們有三個共同點:在社群網站上,右翼憤懣浪潮似乎毫無節制,利用人們的害怕和偏見,洶湧而來;理性之人、審慎之士常取守勢或已經撤退;還有,對了, 我們這些媒體,經由錯誤行為(看一看德新社),或全然有意,激化局勢。尊敬、善意和同舟共濟精神被拋擲一邊。再者,通過不斷重複指控所謂的極端,詞匯和概念已然貶值。動不動就揮舞種族主義指責大棒,久而久之,這一工具也出現鈍化--正好是在像川普那樣的貨真價實的種族主義者爭先恐後上台之時。

德國之聲記者Gero Schließ

實事求是

那麼,該做什麼呢?第一步:實事求是。在最短的時間裡數十萬人入境,以及一個難以為繼的移民政策使德國變成了另一個國家。影響既深且巨,其中也包括政治領域:德國另類選擇黨這樣一個不知羞恥的右翼民粹主義組織驅趕著傳統政黨;在中左翼,昔日如此豪強的社民黨正穩步變成小黨;其間則是隨時可能下課的那位女總理,她所在的聯盟黨不知所措,對選民們與氣候和移民有關的害怕情緒未能找到答案,但像社民黨一樣,尚不願終了。

如同在政黨體系裡一切都給攪亂了一樣,我們的價值體系也存在著失去航標的危險。但是,絕不能發生這樣的情況!真理、寬容和自由屬於我們民主制的核心。

我們不搞民粹主義,而是始終保持冷靜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看到了什麼,或是怎麼看的,就怎麼說。這樣, 我們德國人才能最好地捍衛民主制。這同樣適用於"初小學生和學習德語"的話題。保持頭腦冷靜、態度堅定,這是眼下的座右銘!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