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德國人為何要在疫情期間恐慌性購買?
2020年10月26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3月份的第一波新冠疫情期間,總理梅克爾懇請民眾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不要囤積食品和其他物資。她說,囤積物資--德語是Hamsterkauf,意思是像倉鼠一樣購物--既沒有必要,也自私自利。
聯邦農業部長克勒克納(Julia Klöckner)最近對《法蘭克福匯報》表示,德國人不必沉迷於新一輪的恐慌性購買。她還表示,囤積糧食既不合邏輯,又自私自利。克勒克納還說,"我們購買的很多東西最終都會被扔進垃圾桶。"
克勒克納的推理也同樣不合邏輯。如果恐慌性購買是不必要的,那麼它就不可能同時是自私的。如果我們被告知,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食物,那麼,即便有人決定非理性地儲存大量的食物,也不應該有什麼問題。
部長敦促我們行為理智,只購所需。這實際上是在說,我們確實面臨著潛在的、也許是暫時的糧食短缺。團結互助固然大家受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儲存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關於食物浪費的抱怨讓我不敢苟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項研究,德國每年有1800萬噸食物被扔掉,這相當於每人225公斤。斯圖加特大學研究發現,這些食物垃圾中的60%來自私人家庭。照此計算,那麼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天浪費食物370克。
真的如此嗎?難道大多數人缺乏足夠的理性,丟棄辛苦掙來的食物嗎?在我的家裡,除了偶爾一點發黴的麵包之外,根本沒有食物可以浪費。
也許我們應該效仿超市,尤其是廉價超市。儘管每天要經手大量的食物,但是超市已經成功地大幅減少了浪費。斯圖加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浪費的食物中只有5%來自超市,即每人每天約30克。
搶購一空?
生產鏈、配送和銷售基礎設施已經改善,不必要的浪費由此減少到了最低限度。大多數大型連鎖超市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採取更可持續的行動來提升形象。
來自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的不必要的食物浪費量比商業部門要高一些,在德國佔總量的17%。但這相當於平均每人約100克,可以說微不足道。此外,在市場經濟中,一定程度的食物浪費是難以避免的。
飯店業和相關產業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食物浪費--據研究人員統計,在德國約佔浪費總量的17%。但是,假如飯店像上世紀60年代常見的那樣,早餐僅僅提供限量的果醬和麵包,有人真的想要入住嗎?
據糧食及農業組織估算,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約有40%的農作物腐爛或被老鼠吃掉。相當多的食品甚至從未送達消費者手中。
究其原因,許多貧困國家缺乏像德國那樣的儲存糧食的設施和方法。簡而言之,糧倉是上帝給人類最好的饋贈。
正在經歷的新一輪搶購風潮應該讓認識到:匱乏的原因並不是市場上的產品短缺,而是對這種短缺的預期。任何人買上幾個月的意面、罐頭食品、果汁、超高溫消毒牛奶、大米、衞生紙等,都只是在對沖潛在的市場波動。
因此,囤積食品等物資,並非自私自利的行為。事實上,假如沒有浪費,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如果操作得當,囤積居奇是一件好事。衞生紙匱乏是否迫在眉睫?正在辛苦搶購衞生紙的人們,應該想想這個道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