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無人獲勝的戰爭

2006年7月31日

在黎巴嫩城市卡納受以軍火箭襲擊,造成至少56名平民喪生後,以色列宣佈實施48小時的臨時停火,以便讓黎巴嫩平民尋找安全的避難場所。但以色列方面表示,對真主黨民兵陣地的攻擊將不會停止。德國之聲中東問題專家Peter Philipp為此發表以下評論:

休息,休息一會兒圖片來源: AP

人們看到的是相似的畫面:一個在加薩地帶海岸葬身於炮火的巴勒斯坦家庭 ;在南黎巴嫩死於以軍空襲的聯合國維和觀察員;還有在黎巴嫩南部的卡納被坍塌的瓦礫埋葬的婦女和兒童,他們本來是想在這所房屋的地下室躲避空襲。每次發生這樣的事件後, 人們聽到的都是以色列政府同樣的聲明:對無辜平民的喪生表示遺憾。

就像對其它平民死傷事件一樣,以色列也要對卡納的襲擊進行調查,但這次調查的結果也會像以往的那樣無法令人滿意。以色列方面現在就已經稱,真主黨民兵在卡納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因此是真主黨挑起了事端。

的確,就像其它好鬥武裝組織一樣,真主黨民兵肆無忌憚地用無辜平民的生命作自己的擋箭牌。但這難道意味著,以色列可以推卸義務,不顧戰區平民的安危了嗎?根據國際法,戰爭各方必須照顧平民的安全。此外,以色列試圖通過軍事襲擊保障和重新恢復本國居民的安全,那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以色列是否就可以不顧後果任意襲擊對方平民呢?

在以色列國內,也醞釀著抗議。批評者指責人們只看到自己經受的苦難,卻無視自己國家給對方造成的災禍。國際上對此的普遍看法是,以色列的反應過分激烈,為了少數極端分子的行為而懲罰整個黎巴嫩民族。

國際社會當然願意承認以色列有自衛的權利,尤其在德國人們是這樣做的。但最近幾天來,以色列對黎巴嫩平民和基礎設施的粗暴行為使得這種理解和寬容大打折扣。

國際社會對中東的危機仍然顯得不知所措。西方國家分別疏散了在黎巴嫩的本國公民,並願意提供人道援助。但卻沒有人能制止流血,派遣一支國際和平部隊的事宜也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由於華盛頓支持以色列的戰爭目標,其它國家的停火呼籲也告失敗。而以色列的戰爭目標僅僅靠炮彈和坦克是無法達到的。在與真主黨民兵的較量中,以色列明顯感受到了自己在這場「不對稱」的戰爭中所處的劣勢。

以色無法贏得這場戰爭,沒有人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大家都將是失敗者,而且他們現在已經是失敗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