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遏制疫情 ,不惜一切代價可不行

2020年3月25日

毫無疑問,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越少越好。不過,經濟災難是否是正確的「療法」?德國之聲評論員Bernd Riegert認為,可以隔離那些有風險的人,但不應該每個人都被隔離。

Symbolbild Virolog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Geisler/C. Hardt

(德國之聲中文網)川普在一次關於疫情的發布會上說,治療方式不能比疾病本身更糟。這種說法並非是這位美國總統的原創語錄,早在大約160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就曾說過治療之術可能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話,意思是說,對壞的事情要進行適度的應對,並且要考慮到措施造成的影響。

在歐洲,疫情當下,似乎保護高危險群成为了頭等大事。"藥方"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停滯,每天因此會耗費掉數十億歐元。歐盟日均經濟產值為450億歐元。

全球性地震

我感到懷疑,這種療法是不是比疫情更具危害性。對經濟活動的限制、邊界的封鎖、出口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競爭,看誰出台更為嚴格的規定,這些都導致了大衰退,迄今為止我們還難以估算損失的規模。這場經濟崩潰會給我們大家都帶來影響,也會導致國家破產。因為工作生活被暫停是一場全球性的地震,我們的正常生活瀕臨崩潰的邊緣。

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預言這種狀態會持續多久:幾個星期,還是幾個月?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無論是多富有的國家也不能夠堅持長時間地給民眾發薪水,挽救數萬家公司,讓他們免於破產。正因如此,發出不惜一切代價來完成這個目標的承諾顯得空洞無力。德國政府砸出高達1500億的債務計劃抗擊新冠疫情衝擊,這筆錢僅夠維持德國16天的經濟產出。

保護高危險群,应該將他們隔離,而不是強迫整個社會陷入停滯。如果老年人、有肺病史、糖尿病、肝損害或吸煙者更容易受到感染,那麼這些人就必須被隔離兩個月。的確,僅在德國,這個群體大約就有3000萬人,但仍然比現在8300萬人必須保持"社會距離"的數字少。

德國之聲評論員Bernd Riegert

持續數月的緊急狀態?

如果是為了避免醫療超負荷運轉,那麼看一下醫院床位數量和感染率就可以發現,大流行持續數月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放眼義大利,還可以發現即便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醫療超負荷也難以避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人們應該意識到,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會造成大批人死亡,並且我們的衞生系統可能無力應對。這是一場我們無法避免的一場自然災害。

如果缺乏病床和呼吸機,政府應該把用來扶持經濟的數十億用來修建臨時醫院,並盡快培訓醫療人員。這比關閉大學,讓手工作坊關門和讓民眾獨自跑步更有意義。

疫情難止

現在的提倡的"社會距離"只會減慢病毒的傳播速度,但從長遠來看不會阻止它的傳播。病毒學家和德國總理都說,最終將有60%到70%的人被感染,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症狀。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根據目前所知,不幸的是,感染的人中有百分之一會死亡。當然要應盡一切可能治救患者。但是"治療措施"也得有個限度,整個社會都被推向一個史無前例危機的情況下,與之相比,疾病本身造成後果顯得並不大。

並非所有國家都像歐洲大多數國家那樣感到恐慌和反應過度。例如在瑞典,雖然政府呼籲人們採取防疫措施,但政府並未考慮叫停經濟運作。

反應過度

問題是,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引起這種前所未有的反應。在德國或義大利,每年有3000多人死於交通事故。這是非常不幸的,但是有人會下令禁止行車嗎?如果有,這就是過度反應,同理,長達數周的隔離限制以及因為疫情而叫停每個人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一樣是過度反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