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修建了德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德國高速不收費?這些說法究竟對不對?我們為您答疑解惑。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柏林市區內的AVUS被普遍視為德國歷史最久的高速公路。這條公路建於1913年至1921年間,當時只有10公里長。由於它的「迷你身材」,許多人把AVUS公路稱為「高速公路的雛形」。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S. Gallup德國第一條「正經」的高速公路在1932年8月6日投入營運,連接科隆和波昂。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的話,這條公路叫做「車輛專用道路」。如今,這條公路已經成為A555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 DW/M. Nelioubin歷史學家們指出,有關「希特勒主導建設了德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說法純屬虛構。上圖提到的那條公路是由時任科隆市長艾德諾推動修建的,艾德諾在二戰之後成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研究各國統計數據便可發現,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位於澳洲。该國的國家高速公路(也被稱為一號高速)延伸整個澳洲大陸,全長超過14000公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德國全境的高速公路總長只有13000公里,還不及澳洲一号高速。但德國的高速公路使用率卻相當驚人:雖然在德國所有遠程公路(包括聯邦國道等)中,高速公路僅佔6%,但卻承擔公路運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圖片來源: Universum Film德國聯邦交通部長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希望通過對客車徵收高速費為國家財政「創收」40億歐元,這在德國上下引發了討論與批評。周五(3月31日)聯邦參議院通過了聯邦議院提交的有關客車高速費的法案,客車「過路費」就要來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Büttner(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人得感謝奧地利人的東西本來不多。最容易想到的該是維也納華爾茲舞,或者,薩赫蛋糕(Sacher-Torte)、蘋果蛋捲糕,及其它美味甜點。然而, 本周二(6月18日)則無疑是德國小百姓該因那個南部鄰居而喜悅的一個日子。
因為,奧地利使德國避免了一場官僚主義大難。代表駕車人利益的德國駕車人聯合會(ADAC)的計算顯示,當局的相關計劃是否能達到原先的目標,即讓國庫進賬,尚在未定之數。德國人在高速公路收費設想上落入核心權限陷阱而難以自拔:以要求特高因而複雜至極的方式解決一個本來簡單的問題。
希特勒修建了德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德國高速不收費?這些說法究竟對不對?我們為您答疑解惑。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柏林市區內的AVUS被普遍視為德國歷史最久的高速公路。這條公路建於1913年至1921年間,當時只有10公里長。由於它的「迷你身材」,許多人把AVUS公路稱為「高速公路的雛形」。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S. Gallup德國第一條「正經」的高速公路在1932年8月6日投入營運,連接科隆和波昂。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的話,這條公路叫做「車輛專用道路」。如今,這條公路已經成為A555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 DW/M. Nelioubin歷史學家們指出,有關「希特勒主導建設了德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說法純屬虛構。上圖提到的那條公路是由時任科隆市長艾德諾推動修建的,艾德諾在二戰之後成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研究各國統計數據便可發現,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位於澳洲。该國的國家高速公路(也被稱為一號高速)延伸整個澳洲大陸,全長超過14000公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德國全境的高速公路總長只有13000公里,還不及澳洲一号高速。但德國的高速公路使用率卻相當驚人:雖然在德國所有遠程公路(包括聯邦國道等)中,高速公路僅佔6%,但卻承擔公路運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圖片來源: Universum Film德國聯邦交通部長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希望通過對客車徵收高速費為國家財政「創收」40億歐元,這在德國上下引發了討論與批評。周五(3月31日)聯邦參議院通過了聯邦議院提交的有關客車高速費的法案,客車「過路費」就要來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Büttner 來自巴伐利亞的餿主意
相關設想6年前起於德國的南部,具體而言就是巴伐利亞州。當地人在各種聚會上表達不滿,聲稱,老實巴交的巴伐利亞人在眾鄰國均須繳納高速公路費,而所有外國人在前往阿爾卑斯山或亞德裡亞海的途中,卻可免費駛經美麗的德國高速公路。由於在該州執政的基社盟本就是一個原始意義上的民粹主義政黨,所以,向外國人徵收高速公路費從此成了一個政治綱領。
德國的高速公路至少和它的汽車一樣聞名。那麼,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開車,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德國的道路網十分發達。在德國,申領駕駛執照的最低年齡是17歲。而年滿18歲之後,就可以在沒有成年人陪伴的情況下自主駕車上路。
圖片來源: Imago/Horst Galuschka根據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的統計,2017年,德國的堵車程度比2016年上漲了4%,平均每天擁堵長度達4000公里。造成擁堵的原因,並非道路上的汽車增多,而是因為無數的工地。在大城市的近郊地區,擁堵尤其嚴重。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S. Gallup在德國高速公路開車,沒有最快、只有更快。即便是按照最高限速行駛,也依然會被更快的車輛所超越。有些飆車族會不斷閃爍大燈,迫使前車讓路。雖說超車道只能在短時超車時佔用,但是飆車同樣也是對超車道的一種濫用。
圖片來源: imago/Jochen Tack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遍佈各地的測速雷達是飆車族的剋星,也是許多普通駕車者的噩夢。超速者看見路邊的測速雷達時,往往為時已晚。不久後,超速者就會受到一張罰單,以及測速雷達自動拍攝的方向盤後的「倩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Galuschka在德國,開車打手機絕對違法,開車時用手去操作手機也同樣違法。一旦被警察發現,最高會面臨100歐元的罰款,還會被扣除1分。如果在打手機開車時還發生了車禍,經濟損失則將極其慘重,甚至於駕照也會被臨時吊銷。針對開車玩手機的法規,在2017年進一步收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Klose救護車、警車、消防車在道路上擁有絕對的先行權,即便堵得水洩不通,駕車族也必須為拉響警報的特勤車輛讓出一條緊急通道。如果不遵守這條規定,將遭到罰款200歐元外加扣分的處罰。原則上,緊急通道應當在左起第一條與第二條車道之間。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事故或緊急停車時,必須在車後方一定距離豎立橙紅色的警示標誌,離開車輛的人也必須穿著反光背心。根據法律規定,警示標誌、反光背心、急救包必須常備在車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Gentsch在德國,新手司機以及職業司機絕對不能酒後駕駛,對於其他普通駕車族,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不得超過千分之0.5。否則,就會面臨至少500歐元的罰款。而且,騎自行車也有酒駕規定:血液酒精濃度不得超過千分之1.6。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德國法律規定,在冰雪或泥濘路面行車,車輛必須裝備冬季輪胎。因此,駕車族最好在10月到來年4月間換上冬胎,否則就有可能面臨高額的罰款,一旦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也會拒絕理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不論是在德國高速公路還是普通公路上駕車,都要牢記一點:戒急戒躁。早點出門,留有餘地,減輕壓力,安心行車。如果想更放鬆,不如考慮一下德國的公共運輸系統:將汽車留在家裡,在火車上打個盹,輕鬆抵達目的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 在不久後啟動的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戰中,梅克爾總理聲明,"只要有我在就不會有轎車(高速公路)收費"。然而,選舉結束後不久,這位自詡說話算話的政府首腦卻改變初衷,相關的要求載入了前屆聯邦政府的聯合組閣協議。此後,由基社盟執掌的交通部使用了大量人力專門負責實施這一難有其匹的荒唐設想。
不過,即使在這個時候,人們本還可以非常簡單地處理這件事情:所有人,--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買一張繳費單,貼在車子的擋風玻璃上,事情也就完了。多年裡,奧地利人、瑞士人、捷克人都是這麼做的。即使是對技術上有高要求的人來說,也有一種解決辦法:直接照搬現有成熟的貨車收費系統便成。每輛轎車都裝置一個帶發射功能的晶片,所跑的每一公里都計算在案,跑得多的多付費,跑得少的,少給錢。
歧視作為原則
但是,不行, 我們德國人,自詡的超級歐洲人和表率,一定不能讓本國人吃虧。因為,我們早已替我們美麗的高速公路支付了足夠的費用,並且承受著歐洲幾乎最高的汽油和機動車稅。因為我們德國人對我們的汽車和高速公路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此外就只有對森林了),所以,對與此相關的收費問題特別敏感。最後,繳費的只能是蠻不講理的外國人,他們對駛經其國家的德國人也收過路費。
大家都繳費,但德國人可經由機動車免稅拿回這筆錢,--在柏林,在歐委會沒有一個人、甚至今年2月歐洲法院總檢查長也都未能從中嗅出歧視味兒,這著實令人費解。
經過漫長的6年,事情總算有了個了斷。這是好的。感謝奧地利!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