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詭異」的中德乒乓球組合

石濤2015年2月27日

中國的馬龍和德國的波爾將搭檔參加乒乓球世界盃,德國媒體指出這是中方的刻意安排,目的是提高賽事及該項運動本身的吸引力。而習近平的「四個全面」繼續成為德媒討論話題。

Tischtennis Weltmeisterschaft China Mannschaft
波爾在中國很受歡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乒乓球世界迎來了一條大新聞。來自中國和德國的兩位頂尖高手馬龍和波爾將組成雙打搭檔,參加乒乓球世界盃賽事。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作者指出,這一安排主要來自中方意願,其目的是為4月26日在蘇州揭幕的本屆世界盃增添吸引力。

"這一突如其來的行動必須經過精心準備。去年,中國提出申請,要求允許不同國家的選手搭檔參加世界盃雙打比賽。這樣的規定以前就曾有過,而且確實有其意義,因為在80年代和90年代,有些世界級選手在本國無法找到水準相當的隊友。比如希臘人格林卡和白俄羅斯人薩姆索諾夫。但是,中國本可以毫不費力地拿出五個具有奪得世界盃實力的雙打組合,而現在恰恰是中國希望重新恢復這一規定,從競技角度而言,這實在很詭異。"

馬龍(左)在倫敦奧運會男團比賽中對陣德國選手奧恰洛夫圖片來源: dapd

刻意製造的"競爭"

作者分析道,這一決策中可能也具有商業考量。由於中國乒乓球奪冠已成家常便飯,國內民眾對於相關賽事的興趣日益減弱。儘管中國也試圖提高對手的競爭力,包括允許西方運動員分享訓練手段,但迄今為止成效甚微。因此,現在乾脆讓一名競爭對手與本方球員搭檔,從而"製造出"一個外國勝利者,就成了很符合邏輯的一步。

"波爾被選中並非出於偶然。34歲的他是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運動員。而這位黑森人答應地也很爽快。主要並不是因為奪冠機會增加,而是他在贊助商那裡的市場價值可以得到顯著提升。現在已經有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德國公司利用波爾的人氣進行形象推廣。"

但是,《法蘭克福匯報》作者認為,從體育競技角度而言,波爾的這次雙打組合其實很有問題。在奧運會之前一年進行的世界盃本應該是波爾與其國內搭檔弗朗齊斯卡(Patrick Franziska)之間加強磨合,與中國人進行對比的好機會,而這樣的機會並不會太多。而依靠雙打拿分是德國爭取奧運會乒乓球男團金牌的唯一關鍵。雖然德國隊主教練羅斯科普夫(Jörg Rußkopf)對波爾的選擇一點都高興不起來,但卻很難表示反對。

"畢竟,馬龍/波爾這對夢幻組合所帶來整體政治效應還是遠遠高於他對於完美備戰奧運會所缺少的幾個百分點的考慮。而這對組合在德國也會讓乒乓球這項運動得到稍微更多一些的關注。"

"口號治國"再譜新篇?

《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周五(2月27日)發表題為"空話的韻文"(Poesie der Phrase)的文章,評述最近中國官媒全力宣傳的"四個全面"。該報駐京記者在文中首先提到,漢武帝以來中國君主便喜歡用年號來表達某種政治訊息,比如漢武帝本人的"建元",而中共領導人也從君王們那裡學會了這一套。

"共產黨向來都供養著一些職業政治宣傳家,他們的任務就是致力於打造各種口號。比如他們為鄧小平送上的格言便是'改革開放'。而黨對於數字短語一向以來尤其偏愛,從周恩來的'四個現代化'開始,後來被'四項基本原則'所取代。黨魁江澤民和胡錦濤則調低了一檔:江發表了'三個代表',胡則是'三最'。"
文章作者指出,與古代帝王們不同的是,中共領導人的口號也被視為衡量其思想深度和眼光的標誌。也許是毛澤東作為一名理論家為後人設立了一個過高的標尺,後人都覺得自己必須是一個思想家才行。至少要嘗試"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以便自己能夠盡量舒服地向"非馬克思主義"的方向偏移。

「中國夢」成為習近平提出的口號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當然,人們對於理論越是看不透,就越好。比如記者和黨員幹部們曾為了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費了許多年勁,卻不用搞清其實際含義。2012年下台的胡錦濤除了'三最'之外還有第二套理論:'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上台初始並沒有提出太多高深莫測的口號。儘管他也提到所謂"八個必須堅持"等,但作為口號而經常得到使用卻是較為淺顯易懂的"中國夢"

"也許宣傳部門的同事們覺得這還不夠莊重威嚴。不管怎樣,他們這周推出了'四個全面'。最終,習近平同志的願景也在黨的話語中有所體現。"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