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語言對思維影響很大

Cajo Kutzbach2008年4月20日

一個人一旦學會說話,他的思維就不光受圖像的影響,而且也開始受詞語的影響。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學者現在證明,母語對一個人會注意到什麼東西、對他如何描述所看到的東西影響很大,也就是說,在語言和思維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說的不同,想的也會不一樣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海德堡大學對外德語專業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請參加研究的自願受試人員觀看表達不同場景的錄像短片,比如說走在路上的兩名女性,或者有人走向一棟房子、然後走進房子等場景。參加這項研究工作的施密托娃博士介紹了所有這些錄像的共同特點以及受試人員觀看之後的任務。她說:"我們總共有60個錄像,它們表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場景。但有一點最關鍵,那就是所有短片表現的都是動態場景。受試人員的任務是在觀看這些場景的同時,盡快把他所看懂的東西用語言描述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讓受試人員扮演通訊員的角色,做現場報導。但受試人員並不知道的是,所有這些場景其實都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走動型的,也就是畫面上的人也好動物也好都只是在走動;另一類是到達型的,也就是他們到達了一個什麼目的地。受試人員的母語背景不同,合計7種母語。令人驚異的是,他們如何描述所看到的場景,和他們說哪種母語有很大關係。施密托娃介紹說:"確實是這樣。要知道,每種語言都有表達所謂終點的方式和可能性。有些場景並沒有達到終點,但是在描述當中,在多大程度上提到這些並未到達的終點,不同語言、或者說是說不同母語的人處理得很不一樣。"

一名德國男孩有一次甚至幾近絕望地說:"讓我怎麼說呀?我哪兒知道這些小羊羔要去哪兒呀。"海德堡的學者發現,60%的德國人、捷克人、荷蘭人都會提到行動的終點或者說目的地,雖然畫面上這些行動還沒有結束,但這樣說的阿拉伯人卻只有40%。很顯然,這和不同語言的語法很有關係。施密托娃說:"提不提終點,和句子的語法結構有關。比如說,說德語的人就和說英語的人不一樣,因為用德語的話,幾乎非得提終點,表達得才算順耳。"

也就是說,語言決定了人們怎麼描述一個場景,原因是和德語相比,英語以及其它一些語言的現在進行時的使用範圍要廣得多。比如德語就不大會說"兩名正在行走的女性",而更多地是說"這兩名女性正往某某地方走"。

對場景的描述方式不同,是否意味著受試者對場景的感知也不同呢?為此,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在看過錄像大約5分鐘之後,回憶他們看到了什麼。施密托娃介紹說:"結果非常明顯,在口述中提到終點的人對場景的記憶要好得多,比如說德國人就比英國人或者西班牙人記得牢多了。"

顯然,語法特點會影響到一個人觀察場景各個細節的注意程度。為了檢驗這一點是否正確,研究人員還錄下了受試者的眼球動作和視線方向。施密托娃說:"我們研究了受試者有沒有很早就注意到所謂的'興趣區域',也就是對一個場景比較重要的畫面區域,比如說還沒走到的房子等。結果表明,母語是德語的受試者比母語是英語的受試者注意所謂終點的時間要早得多,而且也頻繁得多。"

換句話說,假如一個人要用語言描述他所看到的場景時,他的母語就會對他怎麼看、看到什麼產生影響。但假如受試者沒有描述任務的話,那他們的眼球動作基本上就沒什麼差別。也就是說,描述任務和母語對人的感知和思維起著某種過濾作用。在此,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屬於一類,更多地是聚焦動作和其進行過程,荷蘭語、德語和捷克語屬於另一類,更多地是注意目標。施密托娃說:"我們研究小組認為,不同文化當然有差異,我們只是試圖通過具體的語言學方面的現象來指出這些差異,或許還可以用它們來解釋這些差異。然而,有一點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傳統或者說文化習俗並不是唯一的根源。絕對不是!"

施密托娃生在捷克,她和她來自世界各國的同事一起研究發現的現象又引出一系列新的問題,那就是語言和文化是怎樣相互影響的?如果不仔細研究在一個文化中所說的語言,你能理解這個文化嗎?而且,更令人關心的問題是,如今推廣全球的英語會不會影響到各個國家的本色,而最終影響到其國民的、顯然和語言很有關係的思維方式?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