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誰給德國債務踩剎車

2012年6月4日

德國政府堅持要求其他歐盟國家奉行節約路線,減少債務。但在德國國內,監督或限制政府支出的機構卻為數不多,主要是聯邦審計署和議會的預算委員會。

ILLUSTRATION - Ein Sparschwein liegt am Montag (07.06.2010) in Schwerin auf einer Deutschlandfahne mit Euro-Geldscheinen.Die Bundesregierung wird nach Informationen der "Süddeutschen Zeitung" deutlich weniger Schulden machen müssen als bisher befürchtet. Foto: Jens Büttner dpa/lmv (zu dpa 4038 vom 22.06.2010) +++(c) dpa - Bildfun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目前的財政赤字為2兆欧元。理論上需要用168年才能還清這些債務,前提條件是:從現在開始不得再增加新的赤字,同時每個月償還10億歐元債務。這是民間組織"德國納稅人協會"算得一筆帳,為的是說明德國目前財政政策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運行有效的監督機制多麼重要。在德國,決定政府支出的是地方、各州和聯邦議會的議員。而審核每項支出是否合理,以及納稅人的錢是否按規範進行投資,是16個州和聯邦審計署的任務。

審計署是紙老虎?

設在波昂的有600名工作人員的聯邦審計署平均每年對500多個案提出異議,並建議相關行政部門放棄某項具體開支或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預算資金。例如,審計署發現聯邦國防軍訂購的一批船隻根本不適合計劃中的行動。

聯邦審計署圖片來源: AP

聯邦審計署發言人溫特(Martin Winter)說,"我們首先注意那些數額上億的大宗支出", 例如勞動和社會福利支出以及經濟和農業領域。"在涉及到分配補貼的時候往往問題最多"。所謂"支出不當"的例子舉不勝舉,每年通過審計署的工作被揭示出來的節約空間就高達15至20億歐元。

但審計署只能提出建議,無權對其認為使用資金不當的單位進行直接處罰。德國基本法保障聯邦和各州審計署在選擇審核領域的時候擁有完全的獨立性,他們有權進行突擊檢查,有權審閱政府部門的所有文件檔案。但審計署發現的錯誤和不足只能先匯報給被檢查的單位,有關單位可以以此為依據消除錯誤,加以改進。

只有在有關單位領導對批評建議置之不理的情況下,審計署才會將事實寫入年度報告。被批評單位的上級部門要據此作出反應,這個上級單位就是聯邦議院的預算委員會。

浪費納稅人錢財如何處置

這樣一來,對相關財政支出作出決定的,往往是與行政單位領導有黨派關係的政治家們。這種"職權歸屬的循環"以及掩蓋責任的可能性正是納稅人協會所批評的。該協會有30萬成員,是世界上最大的納稅人組織。數十年來該協會致力於在德國同浪費納稅人錢財的現象作鬥爭。雖然沒有官方的"名分",但該組織已成為受到公眾認可的監督機制。

納稅人協會把他們認為最離譜的浪費公共資金的案例蒐集起來,在一年一度的"黑皮書"裡公佈。在這份報告中,德國民眾可以讀到政府部門一些莫名其妙的開銷:定製裝飾豪華的井蓋、建造毫無必要的橋樑、訂購尺寸錯誤的制服、公共建築和道路成本過高等等。納稅人協會認為,德國政府每年有300億歐元的支出是沒有必要的。

"這樣草率或不負責地花納稅人的錢,必須受到懲罰",納稅人協會主席戴克(Karl Heinz Daeke)認為。這一要求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但迄今沒有帶來什麼行動,因為法律界人士沒有找到能把這一要求與基本法兼顧的解決辦法。同時幾乎所有黨派的政治家都試圖保護政府部門免受懲罰,理由是,"如果引入這樣的懲罰機制,那這個國家就沒有人敢作出什麼決策了"。

前財政部長魏格爾(Theo Weigel)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們總是強調德國現有的法律,認為這些法律已經足夠。例如瀆職和欺詐行為是要受到處罰的。但問題往往出在證據上,因為沒有人會故意浪費稅款。納稅人協會則指出,首先應該杜絕決策者中並不少見的對公共資金"無所謂"的態度,因為"這反正不是我的錢"。

作者:Wolfgang Dick 編譯:葉宣

責編:雨涵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