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誰為中國經濟繫上保險帶?

2003年12月3日

雖然德國企業界已經開始了向中國的大進軍,但是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心卻一直沒有減少。這種矛盾心理在施羅德總理訪華之際,再一次暴露了出來。

中國市場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圖片來源: AP

中國經濟:風險有多大?

德國總理施羅德此次訪華受到了德中雙方的高度評價。中德關係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的程度和中美之間的外交僵局有密切的聯繫。但是,坐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裡的賓主雙方在對合作前景大談闊論的同時卻忽視了中國國民經濟的風險。就此,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一篇題為《斥責經濟發展》的文章寫道:

「著名的高盛國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將其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比例的預計從原來的8.1%提高到8.7%。而摩根斯坦利亞洲總裁謝國忠卻認為中國經濟今年的發展速度將急劇減緩。各個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途的不同看法,明顯地表現了和中國進行經濟合作的高風險。

"11月底,國際貨幣組織各位董事發表的報告中顯示,高失業率和城鎮貧富差異的增加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問題,而且中國還應該為建立起穩定的、有競爭機制的銀行體系繼續努力。這些從中國的角度雖然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都是老調重彈。高速發展的背後隱藏了新的風險市場過熱。在中國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例如汽車製造、鋼鐵和化工原料的生產,都已經出現了市場飽和的現象。

"世界對中國的憧憬遠遠超過了理智的界限,其必然結果是世界更加依賴中國。中國的鄰國需要中國,整個亞洲需要中國,全世界都需要中國。而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會對世界經濟帶來不可設想的後果。這一風險和中國廉價的出口產品沒有直接關係。危險的是世界對中國的依賴性。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師羅馳估計,一旦中國經濟蕭條,日本的整個國民經濟將能崩潰若干次。」

另一方面,從中國在亞洲經濟圈中地位的角度,這種潛在風險似乎找到了一種集體主義擔保的可能,可以被分攤稀釋了。法蘭克福匯報的另一篇名為《希望在中國》的文章寫道:

「亞洲經濟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經濟年度增長幅度達到8%,印度7%,泰國和越南各6%。這樣接近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本來發展並不協調的亞洲慢慢培養出集體主義觀念。

「這種國家間的集體主義觀念是在美國高傲的貿易態度下逐漸形成的。美國仍然是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保護天使,同時也是他們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國。兩年前,東南亞的很多國家擔心中國以其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其巨大的市場將所有西方的投資捲走,但是他們忽視了中國騰飛為地區經濟帶來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明確地瞭解睦鄰友好的重要意義。中國致力於和東南亞國家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即為明證。而且,日本和韓國也受到中國的影響,先後加入到這一自由貿易區的行列中。這樣在不久的將來,東南亞的自由貿易區將包含18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的金額總計將超過兩兆美元。這一數據可以和歐盟相提並論。」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