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調查:德國企業對華「去風險」成效可圈可點

2024年4月12日

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在家具和汽車製造領域,德國企業降低對中國依賴度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而相比之下,化工產業不僅沒有做到「去風險」,反而還更加依賴於從中國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

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貨運樞紐
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貨運樞紐圖片來源: Maja Hitij/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風險」是近年來有關德中經濟關係的討論中最多被提及的關鍵詞。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使得德國經濟對於中國的依賴性也成為審視對象。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一項最新調查研究,在某些工業領域,「去風險」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該研究所今年2月對企業進行的代表性問卷調查顯示,在工業和貿易領域仍然依賴中國原材料和商品的德國企業比例已經分別降低至不到40%。這一比例比上一次進行該調查時——也就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不久——有了明顯下降。

其中「去風險」成效最為顯著的是家具製造和汽車製造業,這兩個行業中依賴於來自中國的重要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企業比例分別降低了29個和17個百分點。

背景閱讀:專訪 「去風險」是為「黑天鵝」未雨綢繆

相比之下,德國化工產業不僅沒有「去風險」,反而對中國更加依賴了——該領域46%的受訪企業表示依賴於中國的供貨,比2022年調查時還提高了5個百分點。幾天前德國另一大知名經研機構——位於科隆的IW經濟研究所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在化工和電子產品領域,德國企業未能降低對於中國的依賴性。

供應鏈多元化和政治風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德國企業在中國設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並且從這些生產基地獲取重要的中間產品,這些企業所佔的比例與2022年相比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全球化時代結束了嗎?

02: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此外,與ifo研究所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夕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相比,未來希望繼續減少從中國進口的企業所佔比例也有所下降。在工業和貿易領域,目前有這種想法的企業佔了不到40%。

該報告指出,在這一背景之下,歐洲以外可以取代中國的供貨地區越來越受重視,而相比之下德國本土或者歐洲內部的替代選項卻較少被納入考慮。

除了普遍的供貨渠道多元化趨勢之外,政治不確定性的增加也成為企業計劃減少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有41%的受訪企業將政治因素列為減少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經升至65%。

ifo研究所的這份報告最後總結指出,對於許多德國企業來說,供應鏈條的多元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的是,德國工業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是促使德國從中國進口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德國政府如果要推動貿易多元化的進程,必須要將對外直接投資納入關注視野。
 

(ifo經濟研究所)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