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來自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來自英國的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 )和來自日本的吉野彰(Akira Yoshino)。
鋰電池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必備品。所有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電動車使用的都是鋰電池。
鋰電池優點突出,小巧輕盈,儲電量高而且不包含有毒的重金屬。另外鋰電池的"記憶功能"也不明顯。以前使用的鎳鎘電池或者鎳氫電池的"記憶功能"都會造成電池充不滿的效果。
現如今鋰電池被應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鋰電池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不過鋰電池也並不是沒有爭議的。鋰電池已經接近其物理極限,也正因此幾年前曾發生過三星手機電池過熱起火的事故。科學家們現如今正在研究新的存儲技術。
昨天公佈的201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米歇爾‧梅爾(Michel Mayor)以及迪迪爾‧奎洛茨(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這一獎項頒授給三人是為了表彰他們"在增進我們對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此前一天公佈的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哈佛醫學院癌症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臨床醫生彼得‧約翰‧拉特克裡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雷格‧塞門扎(Greg Semenza)。他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諾貝爾化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很多人以為,重大的發現對於普通人而言猶如天書一樣高深難懂。但我們的圖集向您展示,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Ohlenschläger 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溫特爾(Gregory P. Winter)三位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自然界的進化。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表示:「這些科學家們在試管中應用了達爾文進化論。」如今,他們科研方法被應用於藥物領域,比如為糖尿病患者生產胰島素。
圖片來源: Imago/Science Photo Library 德國物理學家黑爾(Stefan Hell)和美國科學家白茲格(Eric Betzig)、莫爾納(William Moerner)研製成功了一種突破性的顯微技術,將光學顯微鏡的範圍提高到了納米尺度,甚至可以超高分辨活體組織,比如癌細胞。
借助電腦程序,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對複雜的化學結構進行分析,任意進行拼接,並可以預言其反應。三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為此奠定了基礎,並為許多應用鋪平了道路,比如在電腦上研發藥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化學裡有些東西確實挺難懂的,比如「綠色熒光蛋白」。日本人下村脩、美國人查爾菲(Martin Chalfie)和生於美國的華裔錢永健(Roger Tsien)對這一物質進行了研究。在自然條件下,這種蛋白會出現在一些水母類動物上。而借助基因技術,老鼠也能產生這種蛋白。這樣就能便於對活體器官的代謝過程進行觀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克魯岑(Paul Crutzen)、莫裡納(Mario Molina)和羅蘭(Frank Rowland)的研究項目是大氣化學,尤其是臭氧層的產生和分解。這三位學者證明了,臭氧層對於人類社會排放的氣體會作出何種反應,從而解釋了臭氧空洞的來由。諾獎委員會認為這一成就足以得到表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63年,德國人齊格勒(Karl Waldemar Ziegler)與義大利化學家納塔(Guilio Natta)共享諾貝爾化學獎。兩人發明了一種能夠合成聚乙烯的工藝,而塑膠袋正是用這種材料製造的。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WILDLIFE 英國人桑格(Frederick Sanger)揭示了胰島素的結構。糖尿病人無法製造或者是不能製造足量的胰島素,因此必須經常通過注射的方式來補充,以維持生命。胰島素目前已經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大批量生產。
圖片來源: Fotolia/Dmitry Lobanov 哈恩(Otto Hahn)發現了原子的核裂變。如果用較小粒子-中子,撞擊品質較重的原子核,後者就會變成兩個較小的原子核。這一過程會釋放大量能量,以及其他中子,從而構成鏈式反應。哈恩的發現能夠用來生產核電,但也可以製造原子彈。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德國人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因為在性激素方面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獎。但希特勒不允許他前去參加頒獎儀式。布特南特首次成功分離出了許多控制人體性功能的荷爾蒙。正是這些物質決定了男性胚胎最終成為男人,女性胚胎成為女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Godong/Robert Harding 威蘭德(Heinrich Otto Wieland)也是一名來自德國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發現了膽汁酸的結構。膽汁酸是膽汁的主要組成部分,由肝髒合成。它能夠幫助人體消化和吸收脂肪。
圖片來源: Fotolia/Phranc 德國人哈伯(Fritz Haber)發明了用氫氣和氮氣合成氨的方法。這使得人工合成肥料成為可能,加速了農業發展,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但合成氨技術也奏響了炸藥生產的序曲。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化學家維爾施泰特(Richard Willstätter)憑借對植物色素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尤其是對葉綠素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正是這種物質讓植物呈現綠色,並能促成光合作用,把陽光、二氧化碳和水最終轉化為糖類。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居裡夫人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03年她獲得物理獎,八年之後又拿下了化學獎。她發現了放射性物質鐳和釙。這些元素會進行放射性衰變。自然界中的鈾礦石裡就含有具有毒性的釙,而吸煙產生的煙霧中也有這一物質。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德國人比希納(Eduard Buchner)發現,發酵過程並不一定需要活細胞。比如在釀造啤酒的發酵過程中,酵母會把糖轉化成酒精。而比希納證明了,這一過程在使用已經沒有活力的酵母細胞也能完成,這在當時是一項令人不可思議的發現。
圖片來源: Fotolia/ExQuisine 蘇格蘭人拉姆齊爵士(Sir William Ramsay)發現了惰性氣體元素。這些元素是空氣的固定組成部分,很少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用來給氣球充氣以讓它們能夠升空的氦氣也是惰性氣體的一種,此外還包括霓虹燈裡使用的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 Huber 上世紀初的這一年頒發的化學獎可謂「甜甜美美」:菲舍爾(Hermann Emil Fischer)因為對於糖的研究而成為首名獲此獎項的德國人。他的成就包括發明了一種方法,用來描述糖分子的複雜三維結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