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81009 Literaturnobelpreis Müller

2009年12月17日

生活在柏林的羅馬尼亞裔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是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人。她是經常被提到的這項獎金為1千萬瑞典克朗,折合約140萬美元大獎的熱門人選之一。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委會頒獎的理由是: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煉和散文的坦誠,如實描述出無家可歸者的景象"。

赫塔.米勒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後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AP

羅馬尼亞獨裁政權煉獄般的經歷,深刻影響了赫塔.米勒的生命歷程:恐懼、暴力、壓迫-所有的這一切人生磨難,全部成為她文學創作的動力和題材。現年56歲的米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德語少數民族省份巴納特的一個山村裡。因此,德語在她的生命中和從事文學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米勒說:"在羅馬尼亞,德語是一種私人語言,官方以及所有涉及公共領域的事務,一律使用羅馬尼亞語,因此我當初一定要學德語。能學德語是我的運氣,使我同時能在我的母語-德語,和官方語言羅馬尼亞語的雙語環境中成長。"

在羅馬尼亞,米勒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異議份子,但她卻受到國家敵人般的對待。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低地"(Niederungen),於1982年經過審查及刪減後,在布卡勒斯特出版;1984年,未經刪節的全文得以在德國發行。1987年,她擺脫了齊奧塞斯庫政權,與她的前夫一同出逃到西柏林。

赫塔.米勒迄今總共約出版了20本小說,其中以長篇小說《那時狐狸就是獵人》最為著名:書中描寫的是生活在集權統治下人們的日子。《心獸》敘述了羅馬尼亞反對派的艱難處境。現在她的著作已有20種語言的翻譯版本。德國"世界日報"文學版編輯克勞澤表示:"長久以來,她是一位以語言藝術令文學批評家驚豔的作家。因此,獲得這項最高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在微笑中生活圖片來源: AP

克勞澤認為,諾貝爾獎評委會的決定,發出的是一種政治訊號,他指出:"其主要目的是將過去20年,人們在獨裁統治下遭受的巨大損失和嚴重傷害公諸於世。赫塔米勒在此以她獨特的語言、聲音進行了控訴。她的作品一再著墨於對齊奧塞斯庫政權的描寫,具體而微地展現了獨裁統治下的社會狀況。"

赫塔米勒的語言精練,以幾近童話式的隱喻鋪陳作品。即使流亡20年後,受迫害的夢魘仍緊緊縈繞著她揮之不去。獨裁政權的恐怖是牽引她散文作品的一條紅線。散文集《單腿行者》於1989年在西柏林發表,其中反映的是在新家鄉中的陌生感。米勒指出:"我不認為我只能關注一個國家:我現在住在德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頭腦裡就只能想著與德國有關的事物,對於別國的種種就一筆勾銷了。正好相反:我在兩個國家的經歷常常混合交融在一起,比如我在這裡經歷了新事物,總會跟過去的聯繫起來;而過去錯綜複雜的生活經驗,也會滲入到現實境遇中。這真的是過往歲月留下的苦澀回憶。"

以往經歷已成為赫塔.米勒生命中無法切割的一部份。她的最新著作《呼吸擺蕩》(Atemschaukel)講述的是二戰後,俄羅斯戰俘營中羅馬尼亞裔德國士兵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赫塔.米勒此前已得到過重要文學大獎中的大部份獎項,從德國的克萊斯特文學獎到歐洲文學"亞裡斯提獎"都有。現在,她終於也摘取了世界文學的桂冠-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Sabine Oelze/楊家華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