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塔‧米勒聲援劉曉波
2011年3月31日"自由運動的首領後來被稱作自由鬥士,我認為,這些自由鬥士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類型:過高估計自己者一類和自我懷疑者一類。通常二者不可兼容,但是,在劉曉波那裡,二者融於一身,這就使他如此地真實。"
"1989年,過高估計自己是必要的,只要反抗的動力還在天安門廣場湧動。勇氣,直至出於渴望生而不畏懼死的勇氣,是必要的,為了經受住絕食,為了與軍隊進行談判,並且在談判失敗後贏得兩小時的期限,為了在裝甲車向民眾掃射前讓數千人撤離。為了避免血腥屠殺,不顧生命危險拿出耐心。因為,血腥屠殺是這個政權已經決定的事。我們知道,該政權一再表明,只要民眾敢於動搖專制統治,黨的行動綱領允許大開殺戒。真的開槍了,但不是在天安門廣場上。大屠殺發生在周圍的街道上,而不是在廣場。失敗,但這個失敗並不表明示威者無能,而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為了維持其獨裁統治肆無忌憚,不惜一切。……"
"大失敗之後,隨著動蕩後的安靜,劉曉波有了自我懷疑,有了自己頭腦裡的孤獨。我嘗試著去想像:曉波是如此孤獨和壓抑,就好像光著腳從一個鬢角到另一個鬢角,上千遍穿過自己的前額。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以其令人信服的智力,沒有過錯感是不可能分析這場災難的。在廣場上,他必須成為被人們所看見的那樣,發生了一個放大,可以說1比1000的放大,他必須符合人們所期待於他,而他也的確做到的那種英雄。之後的失敗驅使他回到原來,可以說1比1的還原,進入悲哀。"並非所有的'英雄'都是這樣,但曉波的確如此。"
"他毫不留情地公開表達自己的自我懷疑。將自己置於過錯感之中是一個陷阱,因為,有許多人抓住它不放,甚至遠在流亡之中。我對哈維爾提名曉波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建議表示支持,接著就收到了來自中國流亡者一些極不道德的電子郵件,其內容是對曉波的誹謗中傷、檢舉揭發、無所顧忌地毀譽。或許流亡陣營被中國的特工所滲透,或許是精神錯亂的流亡者失去了理性,這些人在遠離家鄉的流亡地推行紙上革命,用文字卑鄙地搗亂,而其他人在國內卻不得不犯錯,因為他們在行動,直到今天他們還必須身處其境而四處摸索。"
"劉曉波事件證明,道義是在悄無聲息中、但卻非常堅定地起著作用;道義把痛苦留給個人,而向大眾展現出堅韌的一面。而早在道義公開登場之前就已經開始,在其後也不停歇,因為它存在於細節之中。歐仁曈饒謁箍猓‥ugène Ionesco)曾經說過:'既然不讓我們活,那我們就活在細節之中。'"
"……難道劉曉波應該被囚禁11年,光著腳從一個鬢角穿過前額走到另一個鬢角嗎?我們要求立刻將他釋放,該被審判的應當是那些囚禁他的人,他們的手上沾滿鮮血。"
"劉曉波依賴於我們的支持。"
"但是,需要支持的不僅是他。這個政權的不安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零八憲章支持者消失於監獄之中。"
原文見《法蘭克福匯報》3月26日版
編譯:林泉
責編:敏芬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