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走近貝聿銘

2003年5月28日

出生在中國的美國建築大師貝聿銘出席他設計的柏林歷史博物館新館開館典禮,記者們蜂擁而至。貝先生有言在先,不接受採訪,所以德國的記者們緊追大師身後使勁拍照。而德國之聲一位中國籍的女記者卻吸引了貝先生的視線。

86歲高齡的當代建築大師圖片來源: AP

展廳裡有一位身材不高,戴著黑邊眼鏡的老人,一群記者簇擁著他,而老人依舊旁若無人地觀望著陽台上的松樹,隨後他把目光投向牆上的照片和展台上的建築模型,他審視了一下天花板上的頂燈,然後伸出雙手推了推展台,羅浮宮的建築模型就正好落在了一束乳白的燈光之下。這位86歲的老人就是世界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家貝聿銘,這是他在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正式開幕之前做最後的檢察工作,宛如母親在女兒出嫁前最後一次梳理女兒的長發。

維修並擴建德國歷史博物館是德國政府多年來的夙願,在首都柏林擁有一座現代大師貝聿銘的建築也是許多專業人士的夢想,1995年秋天貝聿銘在柏林做過實地考查後,欣然接受了總理柯爾的委託。97年1月貝聿銘向德國政府介紹了他的建築方案,頓時贏得了柏林城建人員和新聞屆的廣泛贊譽,批評政府沒有對擴建博物館進行公開招標,而是指定人選的聲音銷聲匿跡,從此柏林人的心中埋下了一份驕傲,柏林也將象巴黎和華盛頓那樣,擁有一座貝聿銘的建築。98年8月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3年5月23日煥然一新的德國歷史博物館終於盼來了開幕典禮。

博物館負責建築工作的克萊茨瑪爾女士回顧了過去幾年的工作,她說:

"博物館擴建的籌劃和施工總共歷時7年,今天終於開幕了,這是歷史博物館16年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回想起遇到的種種困難,我們可以為按時完成建築計劃感到驕傲。貝先生對材料和建築工程的品質要求非常嚴格,這對我們是個重大的挑戰,這也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

德國歷史博物館座落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它的前身是普魯士王朝巴洛克風格的武器庫,按照貝聿銘的改造方案修繕之後,粉紅色的方正建築上搭起了一個玻璃與鋼結構的頂棚,?shy;來面向四方,中間是露天院落的建築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傳統風格和現代因素結合得恰到好處,陽光透過玻璃頂棚射進寬敞的大廳,觀望者抬起頭就能看到天空行走的雲彩,雖身處室內,卻與外界息息相連。武器庫的威嚴沉悶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空間裡恆久散發的優雅。走過大廳,來訪者隨著電動樓梯進入新館,新館的底層容納了大部分的展出面積,為定期舉辦的不同展覽提供了場所。底層以上是一座玻璃大廳和螺旋型的玻璃塔樓,觀眾隨著低緩的台階拾級而上,可以透過玻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四周建築的全景。

貝聿銘設計的新館是個一邊帶圓弧的三角形,建築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兩側呈現銳利的線條,另一側則是玻璃與鋼結構圍成的圓弧。流暢的幾何圖形顯示了建築的現代風格,而它在現代感中又透露出優美的古典豐韻,和周圍兩座由古典派建築大師辛克爾修建的建築遙相呼應,渾然為一體。生活在19世紀,深刻影響了柏林城市建築的辛克爾,是貝聿銘敬仰的前輩,在德國的首都,在辛克爾建築比鄰的地方修建一座當代風格的建築,對貝聿銘來說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意義。貝先生對德國之聲記者說:

"德國的風格,德國的歷史,德國的文化也應該考慮,這很重要。德國的歷史不長,但是有很好的建築師。

光,影和運動是貝聿銘建築的生命。自然光線穿過透明的玻璃材料傾洩到室內,給室內的一切帶來溫暖和靈動之感,起支撐作用的網狀鋼材賦予玻璃一種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得好像不復存在,而是接納了鋼材的形態,變得鋼柔並濟,可以抵抗風雨。網狀鋼材投灑到地面的影子隨著太陽的高地而變幻,室內走動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築物流動的風景,這一切的動感和因為透明而產生的室內外的聯繫讓貝聿銘的建築變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落成典禮的同時,以介紹貝聿銘主要建築的圖片和模型展覽也開幕了,展覽選擇了8件分佈在三個大洲的建築作品,每一個作品都和所在國家的政治歷史,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的性格相呼應,時時刻刻反映了貝聿銘的建築要結合人與自然的設計思想。

貝聿銘圓圓的黑邊眼鏡下是一雙總是笑彎了的眼睛,漫漫的86年中,這雙眼睛看到的不僅是世間的線條和空間,更有人生純淨的智慧。

作者:高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