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2911 Feature

2009年11月27日

30年前,不計其數的越南難民被迫背井離鄉,冒著生命危險,乘船出逃,轟動了世界。西德當年接收了兩萬兩千名越南難民。他們入鄉隨俗,在德國安生樂業,其下一代已成為德國社會的一員。如今,越南難民作為外國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成功實例在德國再度受到關注。

德國北威州吸引移民的海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30年前,成千上萬的越南難民不得不乘坐破舊不堪的船隻,兩手空空逃離家園的時候,他們登上的是前途未卜的命運之行,許多人最終未能到達彼岸而葬身大海。他們當年即被賦予一個特定的集體稱呼,即"越南船民",其中大部分都是華裔。他們的苦難遭遇引起德國社會的巨大同情,老老少少都伸出援助之手。

1978年底,第一批越南船民抵達德國,其中包括安妮的父母。安妮從母親的敘述中,瞭解到父母當年剛到德國的時候,開始全新的生活多麼不易。她說:"從亞洲一下子到了歐洲,開始當然挺難的。不過還好他們是和全家人一塊兒來的,互相有個照顧,算是好多了。而且,還有熱心的德國家庭,幫了他們很大的忙。不過,語言是個障礙,還有文化方面的障礙。"

越南難民一開始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語言和溝通。因此,剛到德國,他們就得先學德語。他們上的德語課,不光是學語言,而且同時也是瞭解德國文化的速成班。

德國黑森州入籍問題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當時德國社會對越南船民家庭非常同情,掀起一股救難熱潮,很多德國家庭舉家出力,自願和一家越南人結伴掛鉤,幫助他們適應全新的生活。尤塔‧舒曼一家也是其中之一。現在她還清楚地記得,開始的時候,和越南人家溝通有多困難。她說:"是啊,那時候語言不通,聊不成天,我們就畫圖溝通,畫了不知多少畫兒。我們每次碰面,都準備好一個大本子,幾只筆,把我們想說的意思,用畫表達出來,搞得我們大家都很開心,老要開懷大笑。真好玩兒。"

不過幾個月後,越南難民的德語就已經大有長進,特別是小孩,德語學得很快,因此,那些孩子一到德國就直接進入德國學校而且很快就跟上課程、和德國同學打成一片也就不足為奇了。越南難民孩子學習刻苦,尤塔‧舒曼今天對此還記憶猶新。她說:"他們很聽話、很刻苦,都很有教養,孩子們在學校表現也都很好,我們那家男孩的中學畢業成績是全校最高的,真是非常刻苦、非常懂事聽話。"

許多越南難民在越南都是大學生,或者擁有大學文憑。大部分越南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的在校教育。學歷高,意味著社會地位升高,也意味著可以更好地融入德國社會。

對在德國出生的安妮來說,也是如此。她表示,在求學方面,父母對她起了決定性影響。她說:"他們從小就向我灌輸,長大一定要上大學,我也一直是這麼想的,也是因為我母親曾上過大學,但卻未能完成學業。我自己中學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沒考慮過是不是該選個一般職業,接受職業培訓。對我來說,上大學是理所當然的事兒。"

因此,外來移民是否融入德國社會,也和外來移民的心態很有關係,彼得‧容就是這樣的看法。30年前,他作為移民融入社會事務專員,關心過到德國的首批越南船民。他介紹說:"一個人新到一個國家,可能反倒會激發出他個人的全新潛力。我想,這也是到這兒來的越南人所具備的一個特別大的優點,就是既來之則安之。他們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並且努力地積極利用這一挑戰。"

白手起家,從零開始--這股勇氣、這般毅力,讓彼得‧容至今印象深刻,因為對許多越南難民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重返故鄉。彼得‧容說:「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敢於生活、找到故鄉'。我想,越南船民兩點都做到了:敢於在這裡,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在一個新的世界裡生活,安居樂業,從而為自己找到了新的故鄉。」

找到新故鄉,特別是對那些出生在德國的越南船民的後代們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對自己祖輩的故鄉--越南的瞭解,都只是從故事裡聽來的,或者是渡假時的走馬觀花。從情感上來說,他們以德國為故鄉。

有越南背景的現任德國衞生部長羅斯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隨著歲月的流逝,在當年那些互相掛鉤的德國家庭和越南難民家庭之間,形成了深厚的友誼,一種至今對雙方依然非常重要、並且也傳遞到雙方後代的深重友誼。

第二代越南移民在家和父母一般都是說越南話或者中國話,家裡教導的是亞洲的價值觀,他們有時是生活在兩個平行社會:一個越南社會,一個德國社會。這怎麼說呢?安妮解釋道:"當然了,回家和家裡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有些不一樣,你會感覺就好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和我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不一樣。對我來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真是這樣。"

儘管她生活在兩個平行社會,但這並沒有妨礙她融入德國社會,相反,她把兩個文化中最好的部分化為己有,在做人上來講,感覺更為豐富。儘管如此,有時還是會有些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的。安妮的弟弟丹尼就說:"摩擦不多,但有時也有,比如在找對象方面。亞洲父母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選亞洲人做對象,但要是我找的不是亞洲人,他們也禁止不了我。"

第一代越南船民在德國謀求到新的生路。許多人勤奮勞作,自主創業,開辦餐館、亞洲超市等等,成為德國中產階級的一員,使他們自己,特別是他們的孩子,受益匪淺。

不久前,德國前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就曾表示,越南船民融入德國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成功的歷史。醫生、教師、工程師,德國各行各業都有昔日越南船民的蹤影。幾個星期前,德國出了第一位亞洲血統的聯邦部長--衞生部長菲利普‧羅斯勒,他的祖上也是越南人。

可以說,越南船民,至少其第二代已經和德國社會完全融合了。他們生在德國,長在德國,擁有德國護照,感覺自己是德國人,因為對他們來說,德國就是他們的故鄉。

作者:Chi Viet Giang/施彥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