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農業專家今天如何培育開發新品種

Cajo Kutzbach2009年1月19日

大約13000年前,人類開始耕作,將每年的一部分收成用作下一年的種子,漸漸培育出適合本地條件的農作物品種和花樣。近百年來,科技農業長足發展,單德國的小麥產量就翻了四番。不過,世界人口也同期翻了四番。現在,人口增長、可耕地面積下降、氣候轉變,這些因素都迫使農業育種專家加緊開發新品種。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2008年科隆人和植物展圖片來源: DW

另類諾貝爾獎得主穆尼(Pat Mooney)1983年就提出植物和種子是人類共有的資源、還是可劃為私人所有財產的疑問。當時,有些化工企業出於兩個原因開始併購種子廠:一是銷售種子者,也可以同時銷售化肥、殺蟲劑,因為他熟知農民的需求,由此可牢牢掌握食品來源;二是當時基因工程看似前程無量,比如不需施氮肥、可直接從空氣中攝取氮元素的小麥品種似乎不久就可問世。當時生物學家還以為,一個基因負責一個屬性,今天他們知道,情況沒那麼簡單。斯圖加特的霍恩海姆大學植物育種研究中心的發言人韋伯(Gerd Weber)教授介紹說: "如今我們瞭解到,基因之間的關係、它們對植物新陳代謝的影響都錯綜複雜。近年來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又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這項工作真沒那麼簡單。"

培育一個新品種一般需要10到12年,而當年人們以為,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大大縮短時間。德國私營植物育種促進協會經理布裡希(Carl Bulich)回憶說: "十幾年前,我們還認為,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手段至少可以縮短35%的育種時間。若以10年計,那就是省3、4年時間。今天我們知道這行不通。"

產業界通過少數幾個品種引發世界綠色革命、戰勝飢餓的夢想算是破滅了,原因不光是世界人口急劇上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品種單一化也加劇了病蟲害。布裡希說: "假如全球只種一個品種,病蟲害就會很快傳播,農業生產就會崩潰。"

科研、產業算是走了一段彎路,但沒白走,尤其是人們在生物訊息工程方面取得的認識,有助於研究人員今天從一種雜交的成千上萬個可能性中挑選最有希望的幾種,也就是先用計算機模擬,哪種雜交最好、通過哪種方式實現最快。

培育一種新品種需要50到500萬歐元的費用。因此,為鼓勵開發新品種,從1997年開始,德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允許登記新品種專利,禁止農民沿用千年來的做法,將新品種的部分收成留作種子用,除非他向育種者交費。布裡希說: "種子市場價值的10%左右要付給育種者,作為對他多年研發工作的補償。"

過去,農民自己育種,培養最適合自家耕地的品種。而現在開發任務則由專家完成。鑑於氣候轉變、水土流失、世界人口增長、害蟲抗藥性日增等因素,現在每隔幾年就需要許多適應新情況的新品種,因此,專家們必須動用所有手段。韋伯教授說:"先進育種手段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傳統育種方法,但也包括基因工程。歐洲、特別是德國社會對轉基因作物依然還不太接受。"

不接受不無道理:一是曾經失望過一次;二是轉基因作物可能會危害環境;三是人們擔心會過於依賴大公司。還有一個問題是,德國有不少育種企業,可以較快拿出新品種,但窮國沒有這個實力,又不許留下部分收成做種子用,因此農作物無法適應新環境,將來定會出現大飢荒。所以,從長遠看來,這些國家繼續種植多樣化傳統品種,寧願收成低,保障糧食基本供應,但卻擺脫對化肥、對殺蟲劑的依賴,恐怕是更好的途徑。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