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迪倫老爺子:大明星,好作家

Jürgen Brendel/王凡2016年10月13日

75歲的鮑勃‧迪倫是音樂傳奇、時代符號。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他似乎是不可替代的。如今,他又榮獲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Bildergalerie Internationale Stars in China - Bob Dylan
鮑勃‧迪倫2011年在上海演出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P. Lopez

(德國之聲中文網)老爺子鮑勃‧迪倫(Bob Dylan)成為了今年諾貝爾獎的大冷門,現年75歲的他摘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不想做偶像

"沒有好嗓子的最偉大歌手",有人曾經這樣評價他。這用來解讀不尋常的鮑勃‧迪倫並不合適,就像描述他是民謠/搖滾歌手一樣不合適。迪倫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總可以從俗套中脫穎而出,從那些外界附加給他的音樂流派定義中解放自我。

看起來,似乎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他1965年在新港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上給了粉絲、樂迷們的第一劑猛藥。當時,音樂史正要將他定義為民謠、藍調和抗議運動的偶像,而他帶著電吉他和搖滾樂隊出場。他的支持者當時可不僅是目瞪口呆:他們將這場演唱會看作是一種對民謠的背叛,將迪倫趕下台。

在這起事件前,迪倫的事業發展比較單線條。他在1941年出生於明尼蘇達州杜魯斯小鎮的一個猶太裔家庭。上世紀50年中期,他用開始本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在自己的高中樂隊中唱搖滾歌曲。1959年在明尼蘇達大學,他發現了自己對民謠的偏愛。一時間對他而言,伍迪‧格思裡、皮特‧西格這樣的左派民謠歌手變得比小理查德等搖滾大腕更重要。

民權藝術家

命運驅使著迪倫來到紐約格林尼治村。在這裡,他引起了當時已經頗有名氣的瓊‧貝茲(Joan Baez)的注意,並受邀參加貝茲的巡演。迪倫不僅得到了在更多觀眾面前表演其作品的機會,同時樹立起一個政治抗議者的形象。他狂野、憤怒的歌曲(例如"Masters Of War"、"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非常適合民權運動。

迪倫和瓊‧貝茲在60年代初熱衷於民權運動圖片來源: gemeinfrei

1963年,迪倫與貝茲一起出現在著名的"進軍華盛頓"大遊行的隊伍中。他在民權運動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延續至今。美國《新聞周刊》稱,迪倫對於流行樂的作用就相當於愛因斯坦對於物理的作用一樣。

艱難歲月

1966年夏天,迪倫在騎摩托車時發生了一起車禍,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專注於在伍德斯托克附近的家庭生活。即便在1969年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在這個被滾石雜誌列入"50個改變搖滾音樂歷史的時刻"的舞台上,這位搖滾和流行音樂先鋒同樣缺席。

這段休整也意味著告別令人疲倦的日程表以及令人作狂的搖滾樂手生活。對於迪倫而言,70年代是艱難而多變的一段。他經歷了與薩拉婚姻的破裂、藝術上的瓶頸、為粉絲所詬病的皈依基督教。如今回頭看,迪倫的80年代同樣起起伏伏:幾張並不叫作的唱片、酗酒問題、混亂的演唱會;另一方面,他憑借與其它三位知名音樂人組成的全明星樂隊"Traveling Wilburys",以及其著名的全球巡演(Never Ending Tour)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此外,他在1985年與自己的伴唱歌手結婚。

由總統歐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圖片來源: Reuters

獲獎無數

迪倫獲獎多得幾乎數不過來:11座格萊美、奧斯卡金像獎、普立茲獎等等。在2012年,迪倫獲得了由總統歐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這一美國公民最高榮譽。此外,迪倫也曾經演戲、出書,活躍於文化圈多個領域。迄今為止,他已經賣出近一億張唱片--不過這個事實恐怕讓他難過,這個數字比賈斯汀‧比伯的要少。

不過,估計老爺子對此不會在意,美國歷史學教授、研究迪倫的專家這樣評價迪倫:「鮑勃‧迪倫做的--特別是他在60年代做的是:用語言表達那些其他人無法表達出來的想法與感情。」

相信諾貝爾獎委員會也認同這一點,因此在2016年的金秋十月將大獎頒給了鮑勃‧迪倫。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