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周二出版的《新京報》稱,"受沙塵天氣影響,5月11日19時,北京延慶空氣品質指數達到500爆表值,PM10小時濃度高達711微克/立方米。" 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四月的PM2,5數值甚至比去年同期還要糟糕。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的氣候專家李碩(音)表示:"今年頭三個月,空氣粉塵急劇下降之後,現在恢復的速度如此之快,令人震驚。有跡象表明,疫情期間空氣品質得以改善的趨勢極有可能在短期內出現逆轉。"
中國環境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20日至4月4日,為防疫而採取的限制性措施,使得反映空氣粉塵含量的PM2.5指標下降了18%以上。
歐美航天機構的衛星圖片顯示,今年1月和2月,華中及華東地區大中城市的二氧化氮排放量下降了近30%。上述地區是中國化工、鋼鐵及水泥工業較為集中的地區,能源消耗量極大,同時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保障。
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的數據則顯示,今4月,每立米空氣微顆粒含量為33.93, 甚至高於去年同期的33.2,而4月份,每立米二氧化氮含量也由去年同期的24.6上升至25.4。
上述兩種有害物質都是燃燒煤炭、燃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可以引發哮喘和心臟病等健康問題。此外,它們還能削弱人的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世界衞生組織宣稱,嚴重的空氣污染使得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減少了4年。
綠色和平組織的李碩表示,導致空氣品質再度惡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工業生產活動的增多,另一方面也同天氣惡劣有關。今年4月,中國的發電量增加了1.2%,而中國發電主要依賴煤炭。
中國生態環境部也承認,一些地方當局為了促進工業生產,往往對環境保護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為此行賄受賄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地方當局則會人為美化廢氣排放數據。中央政府不得不為此制定了嚴厲的懲戒措施。
環保人士們擔憂,政府出台提振計劃,以幫助經濟界走出疫情陰影,但這同時也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空氣污染。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國民經濟下滑了6.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北京也曾出台大規模提振計劃,幫助國民經濟恢復活力,大批資金被注入基本設施建設領域。而接下來的幾年當中,中國也出現了創紀錄的嚴重空氣污染問題。
而這一次,政府的投資重點則面向5G網路、智慧型生產、數據中心以及電動汽車等高科技領域。但此舉並不能打消環保專家李碩的顧慮,他說:"根據經濟局勢的需要,政府仍有可能會恢復舊有模式,向傳統的基建行業投資,這就會進一步造成環境的污染。"
從空氣污染減少到在城裡遊走的野生動物:新型冠狀病毒給我們的環境造成了明顯的、不只是正面的影響。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I. Aditya世界「停擺」之際,絕大部分工業活動的突然中止大幅降低了空氣污染。衛星圖片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甚至明顯回落。有害氣體主要由機動車和工廠排放出來,是許多城市空氣品質惡劣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I. Aditya二氧化碳污染也因COVID-19新冠肺炎危機而降低。經濟活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回落,——就像2008/09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最後出現的那一次一樣。據英國環境保護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提供的數據,僅在中國,因實施出行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約25%。不過,這一變化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onstruction Photography/plus49在我們人類自我限制的同時,一些動物種類則利用了由此出現的活動空間。公路交通減少也意味著從冬眠中醒來的刺蝟一類小動物被汽車壓死的數量會減少。此刻,野鴨們或其它種類的動物會納悶兒,人都去了哪兒啦。因公園裡缺少了通常會有的麵包屑,它們不得不自己去別的地方找吃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 Bernhardt自然保護人士希望,新冠病毒的爆發有助於遏止全球野生動物交易。該交易被認為要對一系列動物種類瀕臨滅絕的狀態負責。新冠肺炎COVID-19的起源或許是武漢的一個「海鮮批發市場」,在那裡,也買賣鮮活動物,是合法或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中轉站。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Lalit義大利實施「禁足令」後,顯示威尼斯運河水晶般清澈的圖片傳向了全世界:河水碧藍,不再是通常的那種混沌狀。由於郵輪目前不能出航,大洋上,噪聲減少,鯨魚等海洋動物受到的壓力降低,可以更安逸地游弋。
圖片來源: Reuterts/M. Silvestri然而,並不只有好消息。瘟疫大流行帶來的一大副作用是,一次性塑料製品——從一次性手套等醫用品到塑料包裝——數量猛增。此時此刻,人們更青睞包裝食品。即使是提供外帶服務的咖啡店也不再接受顧客的多次性杯子,以阻止病毒傳播。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P.Pleul自新冠病毒危機成為頭號標題以來,氣候危機被擠到了一邊。而這並不能使它的危機性有所減輕。儘管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推延至2021年舉行,專家們警告不能延緩作出有關氣候保護的重要決定。雖然自瘟疫大流行以來溫室氣體排放回落,但它很可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
圖片來源: DW/C. Ble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