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送走"默科齊"迎來"默朗德"?

2012年5月14日

隨著默(克爾)薩(科齊)組合的解體,現在和保守派的梅克爾重新組成搭檔的是法國的社會黨人奧朗德。不過外界的擔憂可能只是多餘的,因為從歷史經驗來看,不同派系的政治家們也可以親密愉快地合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兩個人在多維爾的海灘散步的身影,親密的會晤與電話交談,在新聞發布會上心領神會的眼神交流-這一幕幕讓人想起"默科齊"這個稱呼,這曾經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這對金鋼組合的別稱。他們曾經在多少個夜間會議中商談解決歐元危機的方案,討論如何將歐洲從債務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默科齊"屬於歷史

"默科齊"的時代結束了。保守派的薩科齊在法國最新一次大選中敗北,社會黨人奧朗德接任薩氏成為法國新一任總統。"默科齊"( "Merkozy" )會變成"默朗德"("Merkollande" )嗎?事實上,從歷史來看這樣的姓名組合並不新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在北約雙重決議(Nato-Doppelbeschluss)的問題上受到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支持,二人也因此被媒體稱作"施密特朗"("Schmitterand")。

"默科齊"屬於歷史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德法問題專家德美斯邁(Claire Demesmay)指出,德法兩國來自不同政治黨派的政府首腦往往合作更為緊密,原因就在於兩國間的差別對於歐洲的合作會起到積極作用。"我們之間之所以能夠合作愉快是因為我們代表了不同的立場,這樣也就代表了整個歐洲。"

錯覺導致誤會

最重要的在於應該具備做出妥協的能力。德美斯邁說,德法兩國的保守派和兩國的社會民主派都不真的具備可比性。"在類似的黨派組成的政府進行合作時容易存在一種錯覺,彷彿這兩個政府的合作可以走得更近,而結果卻是這種錯覺導致了誤會的生成。 "法國社會黨人對歐洲央行角色的看法和德國社民黨人完全不一樣。前者要求歐洲央行也向主權國家提供資金,這種意見對於德國社民黨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德法之間的友誼是歐洲融合的基礎。法國前外長舒曼(Robert Schuman)曾在1950年說過:"歐洲各國的聯合的前提是法國和德國長達百年之久的對立先得到消除。這一進程首先要從德國和法國開始。"

德國前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在同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唱對手戲時達成了兩國間的和解,也奠定了兩國關係的基礎。1963年,艾德諾和戴高樂共同簽署《愛麗舍條約》。這項條約成為兩國間特別是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歐洲政治等方面合作的基礎。該條約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雙方共同的青少年和文化政策。

艾德諾和戴高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戴高樂和德國前總理季辛吉(Kurt Georg Kiesinger)同時在任期間,雖然雙方都代表了保守派的立場,但是當時德法兩國間的關係並沒有顯得更為親密。到了布蘭特(Willy Brandt)擔任聯邦總理的時候,他也不覺得和時任法國總統的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

德法關係在1974年進入了"新紀元"。那時候社民黨人施密特擔任德國總理,擔任法國總統的是代表平民自由派的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共同經歷了石油危機的二人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是在經濟政策方面卻有著很多相似的策略。1975年在法國朗布依埃(Rambouillet)召開七國集團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1978年,德斯坦同施密特聯合制定出建立歐洲貨幣體系計劃,為歐元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和解、合作、和諧

1992年,在"柯爾-密特朗時代",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與步驟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得以簽訂。另外,1988年德法建立安全與防衛理事會,自此每半年德法兩國外交和國防部長就舉行一次會談。此後兩國間還建立了經濟和財政理事會。

希拉克和施羅德圖片來源: AP

到了希拉克(Jacques Chirac)和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的時代,德法兩國在機構化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從2001年開始,德法兩國政府首腦每8周就會舉行一次"布勒斯海姆會晤"(Blaesheim-Treffen),協商對歐洲機構進行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德法問題專家德美斯邁表示,她相信即便對於兩國間的合作並不是必要的元素,德法兩國政府首腦也會發展出一段和諧的合作關係。

作者:Daphne Grathwohl 編譯:洪沙

責編:任琛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