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nas Inflation bedroht polistische Stabililät des Landes

2008年4月2日

全球食品供應形勢告急,食品價格不斷攀升。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預計,今後十年內,這一發展趨勢將持續下去。柏林日報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物價上漲如果影響到溫飽,中國社會還會穩定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主要原因之一是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運輸、農藥生產和機器使用的費用都隨之上漲。工業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尋求替代物、取代價格高昂的地下能源時,把希望寄託在由農產品提煉的生物燃料上。但是,把玉米或大豆轉化為生物燃料直接減少了食品供應量,另一方面,種植這些能源植物,間接佔用了小麥 、穀子或蔬菜的種植用地。

因氣候變化而增多的酷熱、乾旱、暴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進一步抬高了食品價格。如糧食出口大國澳洲长期乾旱,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出口減少;肯亞遭遇洪災,政府不得不增加食品進口。幾乎全球各地都有天氣造成的類似災害。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和中國等興旺國家經濟發展,生活的改善改變了那裡的飲食習慣:人們的肉食增多,但一公斤豬肉需要三公斤、一公斤牛肉甚至需要七公斤糧食飼料。"

新蘇黎世報談到全球糧價暴漲時說,泰國大米價格最近達到二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印度開始限制大米出口。該報接著談到糧食生產的形勢對社會安定的影響:

"中國和印度的城市和工業區吞噬了農業地區。只要看一下中國傳統的大米產區長江三角洲的寶貴農田被改作它用的情況,就可以得到中國農業已大傷元氣的印象。此外,還有水土流失和耕地使用過度的問題。在印度和中國,這一切都與不合理使用殺蟲劑和化肥有關。

通貨膨脹在中國歷來就是政治動蕩的前奏

出自文化和歷史原因,亞洲社會都注重儲蓄。中國和日本的儲蓄率名列前茅。在十年前還用現金購買房地產的印度,儲蓄也成了一家之主的美德。這就意味著,亞洲人對通貨膨脹會作出特別敏感的反應。

對上升的中產階層來說,如果價格上漲,他們可以節省日常消費以外的購物支出,但對於下層居民來說,物價上漲成了真正危及他們現有生活水準的因素。這一發展趨勢將導致廣泛不滿。中國沒有法制國家的安全閥,政府以'受命於天'的名義掌握政權,所以通貨膨脹在中國歷來就是政治動蕩的前奏,上一次就發生在八十年代末。動用前所未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也許是一條出路,但這只能暫時止痛,只能短期內掩蓋問題。"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