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遭美式自殺襲擊,45億年「老壽星」破相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7月4日

美國科幻大片「深度撞擊」描述的是人類攔截衝撞地球的彗星的壯舉。現實中的美國人比科幻電影更神:他們主動招惹彗星,向「坦普爾一號彗星」發射撞擊器,為這個生存了45億年的太空「老壽星」撞出了一個大坑。

深度撞擊的模擬圖圖片來源: AP/NASA/Pat Rawlings

中歐時間7月4日上午7點52分,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飛行探測器釋放出的撞擊器以3萬7000公里的時速義無反顧地沖向「坦普爾一號彗星」,並在「壯烈犧牲」前的最後兩秒將最後一幅高解析度圖片傳回處在安全觀測軌道的母船。

這是一次離地球人最遠的一次「自殺襲擊」,撞擊器與「坦普爾一號彗星」在距地球1.32億公里處相撞。銅質的撞擊器雖然只有372公斤重和像一台電視機大小,但撞擊的力量仍然達到了差不多4.5噸TNT炸藥的威力,在約14.4公里長,4.8公里寬的彗星上撞出一個足球場大小、30多米深的坑洞。

今年1月12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的「深度撞擊(Deep Impact)」號探測器由母船與撞擊船兩部分組成。在太空經過半年2億公里的飛行後,撞擊器與母船成功脫離,24小時飛行後,以3萬7000公里的時速擊中彗核沖著太陽的一面,而母艙則將自己調整到安全的軌道,觀測撞擊過程。

母船自身帶有高解析度的相機和紅外分光計等精密觀測設備,在離彗星僅500公里的安全距離近距拍攝撞擊過程,記錄撞擊坑的大小、深度、形狀和內部結構,分析從彗核內部噴射物質的成分,並將觀測到的寶貴圖像和數據傳回地球。

「深度撞擊」行動耗資3.33億美元,使命是探測彗星的成分,從而進一步瞭解幾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中的原始物質成分。彗星是由氣體、塵埃和冰組成,彗核的物質在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就存在了。有的科學家相信,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元素就是由彗星帶給地球的。

美國宇航局控制中心的觀測圖片圖片來源: AP

「坦普爾一號彗星」與太陽系同時形成,運行在木星和火星間的橢圓型小行星帶上,是德國天文學家坦普爾(1821-1889)1867年4月3日在法國馬賽觀測時發現的。坦普爾一生總共發現了15顆彗星,但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坦普爾一號」實際上是他發現的第9顆彗星。坦普爾當時就計算出,「坦普爾一號」軌道周期為6年。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認為,「深度撞擊」並不會改變「坦普爾一號」的運行軌道,在現在和可預知的未來也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撞擊所產生的彗星的噴射物質將停留在彗星軌道上。

勇敢的美國人:雞蛋把石頭給撞破了圖片來源: AP

全世界都觀看了這場美國人導演的太空實景大戲。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斯必澤太空望遠鏡和錢德拉太空望遠鏡都觀察和記錄了撞擊過程。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彗星探測器也在太空中監測了撞擊過程。全球的眾多天文學者和業餘愛好者都通過望遠鏡目睹了這一太空「自殺襲擊」事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