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星光背後:香港電影業的寒冬與生機?
2025年4月28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4月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九龍城寨之圍城》成為大贏家,該片拍出久違了的香港式功夫打鬥場面,橫掃9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動作設計等;劉青雲憑《爸爸》四度登上金像影帝寶座;入行17年的衛詩雅以《破.地獄》首奪最佳女主角。
近年香港電影市道低迷,港產片開戲亦難,但去年兩部港產片《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在香港的票房雙雙破億,反映觀眾仍然熱衷支持港產片。
電影裡找「舊香港」情懷?
《電影萬歲》作者、電影評論人畢明在金像獎頒獎前對 DW 表示,這兩部電影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有其特殊原因。以《九龍城寨之圍城》為例,片中有些角色或情節,香港觀眾看完之後有所共鳴,無論在情感方面,或是有些「講不到」的東西,本來找不到渠道抒發,但透過電影,某程度在戲裡得到圓滿。
《九龍城寨之圍城》由知名導演鄭保瑞執導,講述上世紀八零年代,偷渡到香港的陳洛軍(林 峰飾)因得罪幫派而逃入「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城寨,意外結下了兄弟情義與江湖恩怨。
畢明認為「城寨四少」之一的陳洛軍隱含著一些意思,上一代積下恩恩怨怨,最後大家眾志成城,希望拯救陳洛軍,放生下一代。而這部電影傳承了香港電影的精彩部分,包括動作和武打場面,怎樣在狹窄的空間下設計動作。港產動作片曾經是全球頂尖和典範,香港過去輸出不少動作片專才到荷里活,這次《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拳腳方面能做到漂亮的功架,是承先啟後之作。
至於《破・地獄》,她留意到劇情有隱約地交代,一些近年香港人無法公開釋懷的課題,例如兩代之間沒法相融的鴻溝,以及對父系權力的掙扎和擺脫。
《破・地獄》由陳茂賢編導,兩代笑匠許冠文與黃子華主演合作,電影以香港殯儀業為題材,透過一場場葬禮法事,探究生死和家庭關係的課題。
該部電影當晚斬獲金像獎5個獎項,陳茂賢奪得最佳編劇獎項後,在新聞中心回答記者提問時承認,如今在香港開戲的確難,但作為一個編劇出身的導演,他認為一定要寫好劇本先,因為很多東西都是一個念頭開始,需要有商業的考量,但最重要的是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開戲)是有難度,但是也需要繼續做下去,因為香港電影很重要,所以再難都要做下去!」
「業界開戲變得謹重」
根據記者翻查金像獎的官網資料,2024 年香港正式公映電影片目共 46 部,2023 年有 50 部。2020 至 2022 年受疫情影響,香港實施防疫措施,電影院多次被勒令停業,推遲了部分電影的上映時間。疫情之前,2019 年有 52 部香港電影上映、2018 年有 54 部、2017 年有 66 部。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在金像獎頒獎前接受 DW 訪問時表示,開戲不難,有錢就可以,但如果要找投資者的話,這方面就很困難。他稱,疫情期間,雖然多部電影延期上映,但電影業界都有繼續工作,投資者繼續資助拍攝,但對於投資者來說,疫後這些存貨還沒消化,甚至未回本,加上市場的不穩定和經濟顧慮,便影響到投資開戲的決定。
田啟文認為,現在業界對於開戲變得謹重,既要考慮市場,也考慮題材。他說,如果開戲目的是想賺錢,「是不是希望再拍到《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毒舌大狀》這類的(票房)效果?」據他觀察,今年上半年正在開拍的港產片,暫時有一些是坊間的小型製作,或是去年底港府公佈的第八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優勝團隊。
今年初,著名演員、電影製作人古天樂在 ViuTV 節目《爆谷一周》表示,2025 年的電影製作,確實會有所縮減,甚至會縮減到「頗恐怖」的地步,有機會全部要得到香港政府資助才能開戲。
香港電影要獲政府資助,一般是申請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推出的各項計劃,包括「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電影製作資助計劃」以及「電影製作融資計劃」等。
事實上,不只電影製作面臨挑戰,香港電影院也面對困境。去年至今,本地有超過 10 間戲院宣佈結業或停業。記者詢問田啟文,香港電影業有何出路?他說:「捱就必須要捱,捱一會兒,但我們不是坐在這裡望天打救,要去思考市場或者電影應該怎樣去做,再次在逆境中突破。」
他認為,不是只有香港電影業「寒冬」,全世界的情況都不理想,美國都不例外,疫情期間串流平台改變了市民觀賞電影的模式,電影院是其中一個需要改變的方向。他舉例,有沒有可能做一間「貓戲院」,以貓作為主題,運用創意吸引觀眾進電影院,而製作人也需要因應市場變化去改變。
新生代演員冒起
今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由《破・地獄》的衛詩雅奪得,其他入圍者包括《久別重逢》的許恩怡、《虎毒不》的談善言、《看我今天怎麼說》的鍾雪瑩、《從今以後》的區嘉雯,入圍者以新生代演員佔多。
在《九龍城寨之圍城》奪得最佳電影後,該片演員及監製古天樂亦表示:「我希望以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看到由所有新人帶領我們香港電影走出另一步。」
金像獎是否有意推動世代交替?畢明表示,任何時候都應該扶持新人,現在新演員多了機會接拍電影,但這也關乎時勢。一來開戲難,資金有限,不容易請到有資歷的女演員演出,一些片酬比較貴的演員很難請得到,但不少資深演員遇上好劇本還是願意降價;二來是片種考慮,如果《女人四十》或《天水圍之日與夜》 是今年開拍的電影,可能鮑起靜都會獲提名,只是碰巧這些題材沒有在今年出現。
畢明認為,除了銀光幕前,業界也應該扶持電影幕後人員,尤其是編劇,「對上一次有電影能捧出新人會不會是張柏芝?或者 90 年代,要數到袁詠儀拍《金枝玉葉》和《新不了情》,好的電影會令新人變成明星。」但現今香港電影編劇,大家可能只記得銀河映像的韋家輝,或者一些跟韋家輝出身的編劇,「其實一個工業要蓬勃,你要有足夠養份,要百花齊放。」
她提到幾年前有一批年輕的「四字電影」導演,作品以探討社會議題為主,他們完成首部劇情電影後,看不見有其他動向,「我們要維持到電影工業,那個土壤要夠厚,每個人都需要有 next step,系統要持續性,但我們現在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系統)給業內的人。」
香港電影再次衝出國際市場
談到《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日本上映後,口碑叫好,多間電影院場次爆滿,片中出現的叉燒飯成為熱話。另一方面,鍾雪瑩雖然未能奪下金像獎影后,《看我今天怎麼說》也在今屆金像獎獲得7項提名的情況下全軍覆沒,讓網路輿論替該片感到不值,但鍾雪瑩去年憑該片奪得第 61 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也讓香港電影被國際觀眾看見。
田啟文在頒獎典禮之前向 DW 表示,香港這麼小的地方,曾經被冠上「東方荷里活」之稱號,年產 400 多部電影,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一直都是衝出國際市場,當時韓國影視文化還沒冒起,如今業界應該要檢討一下,這些年是否只著眼於大陸市場,而忘記了海外市場的重要。
他強調,不是說大陸市場不好,他也有電影項目在中國籌備中,但不可以這麼單一,「以往我們做得揮灑自如,就是因為沒那麼多顧慮,你有沒有發現近年香港沒有三級片、唯美的、色情的電影,全部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原因是我們要遷就(市場)。」
田啟文說,電影始終是商品,是娛樂,片種需要百花齊放和多樣性。《九龍城寨之圍城》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具話題性,而且回歸動作片,有情懷。《破・地獄》由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兩大喜劇笑匠拍一部不好笑的戲,電影本身就是需要突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