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網路娛樂節目"內涵段子"被關停,社群網站上出現"段友"駕車上街鳴笛抗議、集會示威的影片,令人對九零後年輕人刮目相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浪網對同性戀的公然歧視,引發更大規模的抗議,而且抗議取得了罕見的成功。
新浪根據《網路安全法》發出內容清理通知,宣佈"此次清查的內容包括:涉黃的、宣揚血腥暴力、同性戀題材的漫畫及圖文段影片內容"。中國的LGBT(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及其支持者利用各種渠道表達抗議,微博、微信等中國社群網站出現數十萬計的"#我是同性戀"、"#你好我是同性戀"等標籤,位於北京的同性戀親友會(PFLAG China)呼籲股東拋售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浪股票。據報導,在"#我是同性戀"標籤上周六被刪掉之前,已有3億人看到。本周一,新浪再發通知表示,本次清理的對象"不包括同性戀內容"。
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改變具體是怎樣發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和如此大規模的抗議有關係。1997年,同性戀在中國非罪化(不是流氓罪)。2001年,中國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剔除(不是精神疾病)。有人可能說,新浪發現自己的宣佈違法,所以主動改過來了。新浪大概也知道,它刪除評論、關停微博、設置敏感詞,諸般行為,件件違法,什麼時候主動改正過?
聰明的策士與莽撞的抗議者
現代同性戀權利運動,和勞工權利運動、婦女權利運動、種族平權運動一樣,本質上是一種抗議運動,即通過直接的自主意志表達、公開的對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來獲得尊嚴、平等和自由。一種污名同性戀的論調說,它是來自西方的精神糟粕。通常的反駁是,中國自古就有同性戀。在古代,很多帝王和貴胄都好男風,養男寵,漢哀帝劉欣與董賢,還留下了"斷袖之癖"這個感人的真愛故事。這種辯解可能自設陷阱,似乎要切斷中國平權運動與西方的關係才能自證清白。事實上,無論從普遍觀念還是具體方式,中國現代平權運動都源自西方。當然,重點不在來自哪裡,而是其性質與所謂傳統文化根本不同。
除了少數個案,男風、男寵在中國古代並不是好詞,它在描述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的同時,滿懷著深刻的歧視。就像愛情和性的存在,並不能讓婦女自動獲得平等權利一樣。皇帝的女人們要得到善待,就得千嬌百媚、八面玲瓏並且有打擊競爭者的手腕。這些通向尊嚴和平等的路徑,本身就是黑暗的牢籠。人們以為自己在往上爬,其實是往牢獄中陷得更深。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前不久發生的修憲事件。它除了修改國家主席、副主席的任期限制之外,還把黨的領導寫進了正文。在此之前,黨的領導被放在序言裡,作為正文展開的前提條件。這一項規定與普世權利背道而馳,讓很多憲政學者感到惱火。然而,他們很少提出正面的抗議,而是煞費苦心地解釋說,序言沒有法律效力,不過是歷史事實描述而已。這種自欺欺人的解釋,既為憲法的合法性辯解,同時也希望權力當局作為順水人情接受了它,既與時俱進又不失顏面。這是古代獻策、進諫的方式,而不是現代權利運動。其結果是皇上煩不勝煩,索性把黨的領導規定從序言拿到正文,看你還怎麼囉嗦!
同性戀權利不僅無害而且引導正義
公開抗議就一定有效嗎?給定短暫的時間,結論是不一定。二十九年前的"六四"抗議,以機槍坦克的血腥屠殺結束。但是,抗議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而且它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六四"運動拉開了蘇聯和東歐巨變的序幕,歷史將會給予它更加公正的評價。
時事評論作家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娛樂節目。此前或明或暗的一種說法是,讓人民"娛樂至死"有利於社會穩定,意思是傻笑會讓他們忘掉政治公義,於是乎統治者得以長治久安。同樣,這既是為娛樂的辯解,也是對統治者的獻策。結果如何呢?不僅日劇美劇被限制,連本土笑話節目"內涵段子"也要關停。網傳"段友"們舉行了大規模的駕車鳴笛及街頭聚會抗議。這些抗議不一定能夠得到同性戀權利抗議一樣的結果,但是行為本身的價值已經超越了前述辯解和獻策。
為同性戀運動的流行辯解是, 讓他們相愛,不會對社會造成傷害。還應該看到,作為現代權利運動,同性戀者在爭取自己的權利的同時,也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新的政治觀念和行為方式。同樣地,女權運動社群網站"女權之聲"被禁之後,女權主義者也沒有簡單重複"轉世投胎"(另名新建帳號)的方式重生(儘管這也是一種抗議方式),而是堅持以各種抗議形式訴求復活原帳號。也許她們不會成功,但是這種抗議方式本身已經為社會帶來了新的生機。
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包括澳洲、阿根廷、巴西和台灣等。在過去20年裡,有約30個國家取消了對同性戀定罪的法律。
圖片來源: Reuters台灣大法官在2017年5月釋憲保障同性婚姻,要求相關部門在兩年內修法。這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不過迄今為止,修法停滯不前。選民將在在周六(11月24日)的選舉中,同時會就該議題進行公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B. Tongo2017年12月7日,澳洲联邦議會通過法案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由此,同性婚姻將正式寫進澳洲法律。從明年1月開始,澳洲的同性伴侶就可以邁入婚姻殿堂了。
圖片來源: Reuters/AAP/L. Coch2017年12月5日,奧地利憲法法院為同性婚姻開綠燈。憲法法院陳述稱,將異性婚姻與同性伴侶登記關係區別對待是一種歧視的做法。根據憲法法院的裁決,從2019年1月起,奧地利境內同性戀人可以正式登記結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6月30日,德國聯邦議院在暑期休會到來前一天,以393票對應226票大比分優勢通過德國同性婚姻合法化提案。梅克爾在投票中投出的是反對票。圖中是德國政論電視節目的"一姐"安妮‧威爾(Anne Will)和她的生活伴侶傳播學學者梅克爾(Miriam Meckel)。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Vennenbernd今年5月台灣大法官認定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是「違憲」的,大法官並要求2年內改正。換句話說,同性婚姻2年後合法。
圖片來源: Klaus Bardenhagen愛爾蘭2015年5月舉行的全民公投中,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票數超過62%。反對這一法案的天主教會在公投結果面前自認失敗。深受天主教影響的保守國家愛爾蘭是歐洲又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也是第一個通過公民表決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圖片來源: Reuters/C. McNaughton2001年,荷蘭是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歐洲國家,之後比利時、西班牙、挪威、瑞典、葡萄牙也陸續立法允許同性戀結婚,2013年以來,法國、英國、盧森堡也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芬蘭議會已經通過相關法案,2017年生效。(圖為一對荷蘭情侶2011年步入婚姻殿堂。)
圖片來源: Evert Elzinga/AFP/Getty Images2015年5月15日,盧森堡首相貝特爾(Xavier Bettel)與其多年同性戀夥伴正式結婚,成為締結同性婚姻的首位歐盟政府領導人。現年42歲的貝特爾與其同性伴侶、比利時建築師德特奈(Gauthier Destenay )在盧森堡市政廳進行了結婚登記。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ulien Warnand冰島議會2010年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2015年4月,冰島女總理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Johanna Sigurdardottir)攜夫人喬尼娜‧萊奧斯多提爾(Jonina Leosdottir)訪問中國。中國媒體報導時「和諧」了總理夫人的鏡頭和內容。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南美洲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走過了比較曲折的同性婚姻合法化道路。阿根廷議會2010年7月21日通過允許同性戀結婚的法案。該國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茲是該法案的支持者,阿根廷天主教會則堅決反對。阿根廷民眾中70%以上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全球最大的天主教國家巴西以及南美另一國家烏拉圭也在2013年將同性婚姻合法化。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北美國家加拿大議會2005年7月20日通過法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美國聯邦政府承認同性婚姻,但直至2015年,各州有拒絕承認其他州同性婚姻的權利。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的權利受到憲法保障,全國各州不得立法禁止同性婚姻,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
圖片來源: Reuters物產豐富、景色宜人的紐西蘭不僅盛產羊絨、痴迷板球,在同性婚姻合法化方面,該國議會也在2013年加入了允許同性戀結婚的國家行列。唯一的例外是托克勞群島(Tokelau)。這一群島行政上屬紐西蘭管轄,共有1300多居民。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Jeremy Bright/Robert Harding以色列從2006年起,承認在外國民事政策範圍內註册的同性婚姻,但不允許、不承認本國領土上實行的同性婚姻。歐盟小國馬爾他自2014年4月14日起也實行類似政策。
圖片來源: J. Guez/AFP/Getty Images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