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天安門三君子」價值重估

長平
2017年4月5日

「六四」運動中「天安門三君子」之一余志堅在流亡地病逝。時評人長平認為,即便在當時全國響應、舉世聲援的民主運動中,人們仍然生活在恐懼中。

Yu Zhijian
「天安門三君子」之一的余志堅病逝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Slo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幸好,"六四"事件中有了他們。他們讓歷史更加完整,反抗更加立體,也給今天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他們就是被稱為"天安門三君子"或者"湖南三壯士"的魯德成、喻東岳和余志堅。3月30日,余志堅在流亡地美國印第安納州病逝。

1989年5月23日,在規模空前的學生民主運動爆發近兩個月之後,在中共頒布北京戒嚴令三天之後,這三位來自湖南省瀏陽市的青年,朝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投擲裝滿顏料的雞蛋殼。

他們並非臨時起意。他們很早就對民主制度和中國的前途有過深入的思考。發生在北京的"西單民主牆"、八六學潮,讓遙遠的南方小城的三位青年思緒澎湃。我相信他們不是孤例,在中國每一個角落,都有像他們一樣為追尋公正而活著的青年,世界上的每一次反抗都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

他們並非空想者。比人們想像中更務實,余志堅在八十年代曾參加當地人大代表選舉,而且當選。在體制內的實踐,讓一部分人成為既得利益者,也讓一部分人因失望而更加決絕。這三位青年堅信,只有結束一黨專制,民主才有希望。高懸在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並非是一幅簡單的美術作品,而是中共專制權力的象徵。"只有徹底否定毛澤東,才能推進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他們從湖南瀏陽市來到北京,一路聲援學生運動。在經過了努力之後,最終,他們以個人之力,做出了蛋砸毛澤東掛像的壯舉。與此同時,他們在天安門城牆貼出了標語"五千年專制就此告一段落,個人崇拜從此可以休矣",橫批是"自由偉大"。毫無疑問,這是那場民主運動中最透徹的智慧,最有力的聲音。

無所不在的恐懼

不幸的是,在當時的學生運動組織者眼中,他們並不是英雄。他們遭到學生領袖的審問,被迫參加中外記者會,承認那是個人行為,與此次運動無關。然後,他們被交給了中共警方。等待他們的命運,是該場運動以血腥鎮壓收場之後,來自當局的最嚴厲的懲罰--分別被判處16年、20年有期徒刑及無期徒刑。

在獄中遭受殘酷的折磨--其中最年輕的喻東岳被打成終生精神疾病患者--之後,他們出獄後流亡美國和加拿大。當年的若干學生領袖向他們道歉。今天,與其責備學生領袖的糊塗和軟弱,不如從中看到中共史無前例的專制高壓。即便在當時全國響應、舉世聲援的民主運動中,人們仍然生活在恐懼中。當局對運動的定性--由《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標識的"動亂",像一道魔咒飄忽在運動的上空。億萬人起而反抗,卻不敢喊出讓被反抗者下台的口號,也害怕玷污了被反抗者的標識,在這人類反抗歷史上絕無僅有。

當時學生組織者還擔心他們三人是當局派來搞破壞的奸細。所謂搞破壞,就是通過激進行為給當局鎮壓的理由。這是由恐懼和希望溷合而成的幻想。在接受作家廖亦武的採訪時,余志堅說,"負面後果早就注定了,只要毛的陰魂不散,只要鄧的鐵腕不除,只要是共產黨的統治,反抗的結局就是流血。我們只是其中一段插曲而已。"(見廖亦武著作《子彈鴉片--天安門大屠殺的生死故事》,下同)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J. Widener

勇者中的勇者

看看今天無數中國人在專制高壓之下的苟且生活,沒有人可以否認當年走上街頭示威遊行、絕食抗議、與政府對話及血濺肢殘的學生及支持民眾的勇敢,但是"天安門三君子"是勇者中的勇者,清醒者中的清醒者,行動者中的行動者。蛋砸毛澤東掛像,和民主女神像及坦克人一起,被稱為"六四"運動的三起標誌性事件。

遺憾的是,正因為他們更清醒、更勇敢、更有行動能力,也由於他們的非學生身份,他們受到了當局最殘酷的報復,卻沒有得到外界足夠的關注。反之亦然,他們沒有得到外界足夠的關注,所以受到當局最殘酷的報復。

坦克和鮮血讓大多數人沉默、低頭甚至跪下,也讓全世界人權發展蒙羞。人們幻想新時代的全球化市場讓中共學會遵守規則,最終為中國帶來民主。事實上,中共通過全球化經濟讓西方國家免談人權,接受"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原則。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毛澤東掛像從終於從天安門城樓上移走,換上民主自由的標識。新的個人崇拜正在興起,有一天毛澤東掛像移走了或許更加可怕?

此時此刻,余志堅的英年早逝讓人們重估那個歷史時刻的價值。還要經歷多少次反抗運動,那幅掛像才不會受到抗議者的守護?專制者標誌才可以順利地移走?人們才可以自由呼喊結束專制?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社會運動需要張力,參與者不必千篇一律,統一行動。尊重不同的想法,理解不同的行動,才是改變的開始。精神遭受嚴重摧殘的喻東岳也許不再記得他年輕時很有詩才,但是余志堅在接受廖亦武訪談時,還記得喻東岳的一首口佔詩:"有一千種理由,你走在街道的這一邊;有一千零一種理由,你越過馬路,走到街道的另一邊! "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