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從「中國氣球」到「不明飛行物」

2023年2月14日

本來就充滿戲劇性的「中國氣球」事件,正在進一步娛樂化。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中國回到「戰狼」舞台,終於成功地攪混了這池水。其代價則是,中國外交官們恐怕再也脫不下這身戰袍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來就充滿戲劇性的"中國氣球"事件,正在進一步娛樂化。當一個氣球出現在美國領空,給美國民眾帶來的是恐慌--軍事偵察,給中國民眾帶來的是娛樂--元宵節慶。當更多氣球出現在多國領空的時候,一方面強化了中國威脅,但另一方面也分散了美國人的焦慮。更重要的是,新聞報導中這個威脅物已經從"中國氣球"變成了"不明飛行物"。以至於美國軍方不得不回答記者關於它們是否來自外星人的提問,說"目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

在美國軍方眼裡,外星來客當然也可以是嚴重的威脅。但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外星人故事的主要價值還是在於娛樂。

美國""飛出了偵察氣球?

更重要的消解來自是中國的消息。首先是一則新聞稱"中國日照海域也出現不明飛行物,正準備擊落"。這則新聞僅僅來自青島即墨區海洋發展局,也沒有提到氣球來自何處。但是,這並不妨礙它被貼上美國標籤,以"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反擊姿態在中國廣為傳播。

隨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恢復到了近幾年的"正常水準":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稱, "僅去年以來,美方的高空氣球未經中國相關部門批准,就10餘次非法飛越中國的領空"。這樣一來,輪到美國方面來辯解了。白宮當天回應稱,美國政府沒有像中國政府那樣投放偵察氣球。

也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新手毛寧女士應該檢討:既然美國方面"也"有類似的行為,為什麼不在一周之前就拿出來堵住白宮的嘴?興許還能讓美國人羞愧難當,保住那個造價不菲的"氣象飛艇"呢。

而毛寧女士的回應是:1. 我們對這個氣球失控了,但你們也不許管;2. 我們非但不道歉,還要譴責你們反應過度。

顯然,這是有嚴重的邏輯和倫理缺陷的。如果換作勇猛的趙立堅先生,他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就直抵高潮部分:美國製造"中國病毒"誣陷中國未遂之後,又試圖製造"中國氣球"來故伎重演!

我當然並不認為這是外交部發言人的個人能力差異,而是外交部在試圖緩和"戰狼"作風時候的進退失據,最終還是回到近年來得心應手的路徑依賴上。我在上周的本專欄文章《長平觀察:從"小球轉大球"到"大球飄氣球"》中分析過,中國外交部的"戰狼"作風,是一種低階版的現實主義外交。為什麼難以掉頭呢?因為並不存在一個"高階"或者別樣的版本。

"戰狼"時代的""字外交

中國外交部的這種操作手法,可以稱之為"也"字外交。追根溯源,要從1989年"六四"屠殺之後的"去正義化教育" 說起。在此之前,中共主流宣傳強調正義,但是欺騙人民說自己代表全球"最正義",是永遠的"偉光正"。八十年代的開放和對和平抗議的屠殺,讓這種謊言難以為繼。此後,官方宣傳一方面繼續"偉光正",一方面將主流輿論的論述改為"去正義化",否認是非,拒絕道義,天下烏鴉一般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做得不好,你們"也"不怎麼樣。

因此,官方媒體報導和評論中會出現大量的"也"新聞,甚至經常會在行文中沒頭沒尾地出現"也"字。例如,"馬英九記者會的記者提問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向中國'索賠',美國司法也在'流氓化'"、"難道瑞典政府也不尊重人權、不重視人的尊嚴嗎"、"美國人也生不起了"等等,被網民嘲笑為"也字用得好"、"也字說明一切"。

從胡溫政權末期開始,中國外交風格轉向,從"禮儀外交"走向"粗魯外交",到習近平時代發展為"戰狼外交"。在這個過程中,外交官的表現從虛偽地撒謊,轉變為粗魯地防守,再轉變為主動進攻。

"也"字外交也隨之升級,從"你們也不怎麼樣"到"你們也很糟糕"再到"你們更糟糕",從講歪道理變成強詞奪理再變為胡攪蠻纏。最典型的操作是趙立堅要求調查美國德特裡克堡生物實驗室,把世衛組織調集國際專家前往病毒首先集中爆發地(即便病毒源頭在別處)的常規健康危機反應變成了"大國交鋒"的口水戰,可能嚴重妨礙了全球防疫進展。

這兩天來自中國的"氣球"或者"不明飛行物"訊息也漏洞百出,青島即墨區海洋發展局發布的"正準備擊落"通知仍不見下文--是開炮之前突然想到不能"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慣例" (毛寧對美國的譴責),放它慢慢飛回美國了嗎?

不管怎樣,中國回到"戰狼"舞台,終於成功地攪混了這池水。其代價則是,中國外交官們恐怕再也脫不下這身戰袍了。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