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我們要去中國!我們要去中國!」

長平
2022年12月30日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帳號發起年終總結話題「#12句話記住2022」,竟然沒有一句話提到疫情下的民間疾苦,而轉發區與評論區卻成為又一個「大型翻車現場」。時評作家長平由此想到又一則「蘇聯笑話」。

「讀2022年的《人民日報》,你不知道中國正在發生大瘟疫」
「讀2022年的《人民日報》,你不知道中國正在發生大瘟疫」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在上期的專欄中指出,一個甲子之後,「大躍進」正在中國輪回。當下的中國,民間正在承受三年防疫「大躍進」之後的嚴重後果,而官方也在重複表演六十年前的假大空宣傳。

的確,讀1960年的《人民日報》,你不知道中國正在發生大飢荒,成千上萬的人正在餓死;讀2022年的《人民日報》,你不知道中國正在發生大瘟疫,成千上萬的人正在病死。

但是,查閱了近幾日《人民日報》之後,我感覺都有些錯怪1960年的《人民日報》了。這份官媒當年因為「放衛星」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至於讓我們忽略了它在今天的謊言、粉飾與歪曲有過之而無不及。

「#12句話記住2022」

1960年底,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高層,已經對大躍進政策有所檢討。官方媒體以「特大自然災害」的謊言,承認了經濟崩潰和民生艱困。例如,1960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我國農業生產今年遭受特大天災,六億人民滿懷信心克服嚴重困難》,稱「一半以上農田受到程度不同災害其中三至四億畝遭重災,公社抗災大顯優越性現正抓緊冬季生產爭取明年好收成」。

點開2022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報》網站,首先看到的是《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等歌功頌德或者「正能量」宣傳。我在首頁只找到兩篇跟疫情有關的文章,一篇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通知,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中藥湯劑開展治療》,另一篇是《外交部發言人回應個別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疫情防控政策調整言論》。

中國官方媒體中的中醫報導,幾乎都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目的的反科學宣傳;而中國政府反駁所謂「西方媒體抹黑」的興趣,顯然遠遠大過進口西方疫苗和藥物搶救生命。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帳號12月24日發起年終總結話題「#12句話記住2022」,編輯挑選的12句話中,竟然沒有一句話提到疫情下的民間疾苦,只有一句與疫情相關:「別了,通信行程卡」——其言外之意是在領袖英明領導之下,抗疫取得了偉大勝利。其餘的「正確集體記憶」包括「中國人過年儀式感在太空也不缺席」、「冰墩墩來接雪容融下班了」、「你好!福建艦!」和「新徵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等等。

記憶與遺忘的歲末鬥爭

我一再說,今昔對比只是為了說明專制政權沉痾難挽,而不是期待新的「廬山會議」和「七千人大會」。比這些官方大會更值得期待的是民間的反抗,尤其是四通橋抗議和「白紙革命」之後的年輕一代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12句話」激怒了網民,他們紛紛在轉發區與評論區補上2022年的「個人不正確記憶」,例如「我們是最後一代」、「請抑制靈魂對自由的渴望」、「這世界不要俺了」、「自救能力弱(路是通的,他們不跑)」、「他兒子就是他的軟肋」等等。

12月29日,網易新聞發布2022年度事件盤點影片《幻想星辰大海不如活在當下》,記錄了上海封城、西安封城、豐縣八孩母親被鐵鏈鎖住、唐山燒烤店圍毆女性事件、東航MU5735航班墜毀、烏魯木齊大火等等重大事件。該影片一經上線就被眾多網民轉發關注,但很快就遭到審查機器的刪除

疫情海嘯 中國各地醫院直面衝擊

02: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我要去蘇聯!我要去蘇聯!」

有網民感慨說:彷彿活在兩個世界。

這讓我想到又一則蘇聯笑話——

莫斯科一家幼兒園,卡秋莎阿姨把小朋友們召集到一起,宣講革命的道理。她用無比動人的聲音問:
「小朋友,你們知道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是哪裡嗎?」

小朋友們答不上來。卡秋莎阿姨說:

「是蘇聯!在蘇聯,每個小朋友都有糖吃,每個小朋友都有新衣服穿……」

所有小朋友都舉手高喊起來:

「我要去蘇聯!我要去蘇聯!」

是的,這是「又一則」蘇聯笑話。自從「白紙革命」之後,其他所有的蘇聯笑話都是「又一則」。

中共也許應該提前打算了:假如民眾聚集高喊「我們要去中國!我們要去中國!」又該如何甩鍋給「境外敵對勢力「呢?

北京殯儀館壓力山大

01:2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