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與「解放」並列讓人感覺有點奇怪,德國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消化了這種歷史的扭曲與痛苦。圖片來源: Jewgeni Chaldej/Tass/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天是德國的「解放日 」(Tag der Befreiung)。它是指八十年前的今天(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並獲得解放。
「戰敗」與「解放」並列讓人感覺有點奇怪,德國人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消化了這種歷史的扭曲與痛苦 。如今,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它和中國聯手對世界和平的威脅,以及全球極右翼勢力的興起,這個特別的紀念日 再次變得複雜起來。
1月27日是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1945年的這一天,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維辛納粹死亡集中營。2005年11月,聯合國大會指定1月27日為緬懷大屠殺遇難者的國際紀念日。德國境內有多處紀念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Schreiber 一座大型雕塑矗立在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前。這座紀念館位於慕尼黑郊外,是當年納粹政權設置的第一個集中營。希特勒上台幾周後,那裡就關押了第一批囚犯。達豪集中營為後來在第三帝國修建的其它集中營樹立起榜樣。雖然當時並不是按照死亡集中營來設計,但在達豪被殺害的政治異見者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集中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座位於柏林萬湖(Wannsee)湖畔的瑪裡爾別墅(Villa Marlier)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計劃中起到關鍵作用。1942年1月20日,納粹在在這座別墅裡召開了「萬湖會議」,討論了「最終解決歐洲猶太人的問題」。1992年,這座別墅被改建為「萬湖會議」紀念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裡是紀念歐洲範圍內600萬名被屠殺猶太人的地方。建築過程耗時兩年,於2005年5月12日正式揭幕。位於柏林議會大樓附近的這片碑林由2711個大小不一的水泥方墩組成。參觀者可以自由穿梭其中。他們的腳下是一座地下紀念展覽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離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不遠的地方,另一座混凝土材質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33年至1945年間遭到納粹迫害的成千上萬的同性戀者。這座4米高的紀念碑上有一個窗口,從屏幕上人們可以看到循環播放的同性之間親吻的影片。這座紀念碑於2008年5月27日落成。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Markus C. Hurek 紐倫堡從1933年到二戰正式爆發前一直是「納粹黨」最大的宣傳集會的舉辦地。一年一度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以及有多達20萬人參加的集會都是在這個佔地11平方公里的會場舉行的。如今一直未完工的大會堂建築已經變成了文獻中心和博物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aniel Karmann 位於柏林的本德勒大樓(Bendlerblock)是刺殺希特勒行動的指揮中心。1944年7月20日,馮-施陶芬伯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等領導的抵抗運動小組試圖刺殺希特勒,但最終失敗。刺殺行動的部分負責人當天就在這裡被槍決。今天,這裡成為紀念德國抵抗運動的場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位於下薩克森州的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在成為集中營之前,最初是作為戰俘營建立的。生病的戰俘被送到這裡,很多人死於疾病。5萬名死者中,有一個小姑娘的名字叫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後來公開的她的日記讓全世界都記住了這個女孩的名字。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laus Nowottnick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建立於1937年7月,是納粹在德國圖林根州魏瑪附近所建立的集中營,也是德國最大的勞動集中營。從1937年到1945年4月總共有約27萬人曾被關押在這裡。1945年美軍解放該集中營之前,這座集中營裡有64000人遭殺害。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現在是受害者紀念館。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Schlueter 2012年,德國聯邦議院對面建成了一座公園,紀念被納粹政權殺害的50萬辛提人和羅姆人。在一個水池周圍,羅姆人詩人斯皮內利(Santino Spinelli)用英語、德語和羅姆語寫下了 「奧斯威辛」這首詩。詩中寫道:「憔悴的臉,死寂的眼,冰冷的唇,破碎的心,不再呼吸,沒有言語,沒有眼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世紀90年代,德國藝術家德姆尼希(Gunter Demnig)開啟了一個反思歷史的文化項目。他在猶太人受害者生前居住地門口的路上嵌上這種黃銅磚。上面刻著受害者的名字和死因。超過4.5萬塊「絆腳石」分佈於德國和其他17個歐洲國家。這也構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分散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形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位於慕尼黑布林納街45號的「褐宮」(Braunes Haus)曾是「納粹黨」的全國總部,其名稱來自於納粹黨員制服的顏色。1943年10月及其後的盟軍空襲中,褐宮被炸毀。1947年廢墟被清理留空。2015年,在褐宮原址的位置建成了納粹歷史文獻檔案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ven Hoppe
境外勢力能否解放本國人民? 「解放」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政治術語。在中國的宣傳中,它的主語只能是「中國共產黨」,賓語是「中國人民」。但是它並非中共的原創,而是來自當時執政者國民黨眼中的「境外敵對勢力」、「西方反華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此相一致的是,「解放」在德國最初是受蘇聯控制的東德的宣傳話語,其主語是蘇聯紅軍,賓語是「德國人民」。
境外勢力能否解放本國人民 ?對東德統治者統一社會黨(SED)來說似乎不成問題,而他們認為東德也是「反法西斯」陣營的一份子,反思歷史與己無關。對於西德來說,接受境外勢力戰勝了德國這一事實,已經非常沉重;要坦然說出德國因此得到解放,殊為不易。多年來,欲說還休,欲蓋彌彰。一直到1985年,時任西德聯邦總統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才明確地宣告:「1945年5月8日是解放日。」
1985年5月8日,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發表了著名的「解放日」演講圖片來源: Egon Steiner/dpa/picture alliance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解放」到底意味著什麼? 1975年,時任西德聯邦總統謝爾(Walter Scheel)在5月8日紀念日演講中說:「我們被從一個可怕的枷鎖中,從戰爭、謀殺、奴役和野蠻中解放出來。」魏茨澤克說,5月8日「把我們所有人從蔑視人性的納粹暴政體系 中解放出來」。
中共的宣傳中,「解放」在更多的時候只是指它戰勝國民黨,顛覆國家政權,躍居統治地位。在這層意思中,國民黨的前身中國同盟會發動武昌起義,促成辛亥革命,滅亡了封建制度,這都不叫「解放」;戰勝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救萬民於苦難,那也不叫「解放」。
不過,在更廣泛的宣傳中,「民族解放」是一個很有感染力的口號。在這個敘事中,中共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歷史。雖然它自己就是西方思想——馬列主義,以及境外勢力——蘇聯和共產國際支持下的暴力革命者,但是「境外勢力」卻被成功污名化,哪怕是以結束專制、促進民主為目標的「和平演變」,也被視為洪水猛獸,遑論「解放」?
八十年前,蘇聯紅軍在進攻柏林 、佔領德國的過程中,一路姦淫殺掠,犯下不能容忍的罪行。然而,作為結束納粹罪惡政權的重要力量,它仍然名列歷史豐碑上的「解放者 」牌位。
習近平是參與今年莫斯科紅場閱兵的29國領袖之一圖片來源: Grigory Sysoyev/Ria Novosti/REUTERS 拿兩千萬人頭換江山? 和中共「解放」敘事緊密相關的,是「打江山」與「坐江山」的理論。中共的解放戰爭,實際上就是第三次國共內戰。贏得內戰叫 「解放全中國」,威脅攻打台灣叫「解放台灣」。 「解放全中國」也就是打下了江山——奪取了權位,打江山就是為了坐江山——實施統治。
一篇頌揚中共元老王震的宣傳文章中寫道:「1989年,面對企圖利用青年學生來顛覆人民政權的敵對勢力,他憤怒地說:『人民江山是共產黨用兩千萬人頭換來的,誰想要,就拿兩千萬人頭來換!』」
習近平說:「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改頭換面,說的也是同樣的邏輯。
二戰後盟軍對德國的佔領,以及東西德的分裂 ,也是傳統戰爭攻城略地的路子。但是,紐倫堡審判確立了以法治取代霸權的現代正義形式 ,聯邦德國的《基本法》則進一步區分「勝者為王」,強調了人的尊嚴和權利。
在東德及其他蘇聯勢力範圍,史達林及其繼任者實施的也是以「人民就是江山」作為幌子的專制統治。但是,蘇聯帝國的統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走到山窮水盡,隨著柏林牆的倒塌 、德國再次統一,而且蘇聯自身也以解體告終。
至少在德國的當代歷史中,傳統的「打江山」與「坐江山」邏輯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4月16日,俄羅斯大使涅恰耶夫(前排左三)應邀出席塞洛烏高地戰役紀念活動,引發廣泛爭議圖片來源: Soeren Stache/dpa/picture alliance 習近平已於今日(5月8日)抵達俄羅斯,出席明日舉行的莫斯科紅場「勝利日」閱兵儀式 。出訪前,習近平在俄媒發表署名文章。依照他主張的「正確二戰史觀」,中國和蘇聯分別是亞歐主戰場,各自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主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
專制者如此用力地篡改歷史,通過「真理部」留下「人類正確集體記憶」,原因之一就是以為「打江山」就能「坐江山」。事實上,當時的抗戰主力國民黨敗走台灣,又在台灣數次敗選給民進黨,恰好就證明了這種邏輯行不通。
作者長平 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