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直把杭州作「便」州?

Porträt von Chang Ping
長平
2025年7月22日

杭州出現嚴重的自來水污染事件。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指出,當地官方的處理正在重複中國食品污染的「傳統套路」:「喝進去有毒,說出來有罪」。

杭州歷來因為水而美名遠播 西湖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往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杭州歷來因為水而美名遠播,這幾天又因為水而臭不可聞。前者是西湖水,後者是自來水。

一周前,杭州市餘杭區很多居民發現家中水龍頭上流出的水臭氣熏天,一些人用水洗完澡後身上發癢。有人指出,即便是把未經處理的西湖水接到家中,雖然不再美妙了,也不至於這麼臭吧。

有市民質疑是糞水管接錯導致污染,並出現「杭州水務集團幹部劉某某將主城區13處水路接駁下水排污管後潛逃出境」等網路傳言。

隨後,餘杭水務做出了回應,承認是「公司原水出現了問題」,稱已切換水源,進行管網沖洗。對於居民因「水可載舟,亦可煮粥」而承受的傷害和損失,餘杭水務慷慨大方地做出承諾:為吃喝了大便味的用戶免5噸水費。

有人算了一賬,5噸水費等於人民幣14.25元。於是有人感慨說:「有人問我給一千萬讓你吃屎同意嗎?有人問我給你一個億你願意吃屎嗎?結果給我14.25元,我就吃屎了。」

我在此引用,不僅僅是因為它讓人感到惡心,而且因為它道破了真相:政府管理者之所以可以讓民眾「吃屎」,就因為他們這樣做幾乎不會付出什麼代價。

網民之所以捂著鼻子反復使用「吃屎」這個粗鄙的詞,也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羞辱性極強」的比喻。無論是作為事實還是比喻,讓人廉價「吃屎」,更是辱沒人格尊嚴。

從「三聚氰胺」到「硫醚類物質」

當地政府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證明居民家裡自來水龍頭流出的不是屎尿。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困難——以前需要應對各種記者,現在似乎發發「通告」就行了。果然,只用了三天,「由國家、省級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就發布「通告」,稱造成自來水異味的原因是「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

中國人的「食品安全化學課」,在大米裡的「石蠟」、鴨蛋裡的「蘇丹紅」、火鍋裡的「福爾馬林」、銀耳裡的「硫磺」、奶粉裡的「三聚氰胺」,還有「皮革奶」、「瘦肉精」、「塑化劑」、「工業明膠」、「甜蜜素」、「神農丹」等等之外,又多了一個自來水中的「硫醚類物質」。

可惡的藻類,可惡的硫醚類物質,差點讓我們杭州的公務員蒙冤,是天災不是人禍。藻類也能臭大街,從化學上說完全成立。問題在於,藻類之臭怎樣就進入嚴格而複雜的供水系統,過五關斬六將,大大咧咧地出現在居民家中呢?

長平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他目前是德國之聲專欄作家、中國數字時代執行主編以及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圖片來源: imago/epd

「喝進去有毒,說出來有罪」

「通告」沒有給出解釋,稱「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溯源調查中」。緊接著,「通告」說:「目前網上謠言較多,關於『糞水』的網路謠言,警方已依法查處,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這句話才是「通告」的精髓:和官方解釋不一致的說法,都有可能是「造謠」,警方將會迅速查處。是的,「警方已依法查處」,指的不是讓很多杭州人「吃屎」的公務員,而是試圖弄清真相的網民。

一個控制一切、嚴格監管言論的政府,就不可能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這也再次重複了此類情節:「吃/喝進去有毒,說出來有罪」。我曾經指出,這是一種現象描述,反過來則是其根源解析:因為「說出來有罪」,所以才會「吃進去有毒」。

難怪有人稱,看了這則「通告」,「比吃了屎還讓人難受」。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東京當北京「

「藻類厭氧降解」和警方恐嚇未能阻止杭州自來水的「大便局」:有媒體記者及網友查閱公開的杭州餘杭區6月的水源水質報告發現,其苕溪永勝取水口的糞大腸菌群數值在4到6月間暴漲超標,5月數據就已異常。

大腸菌群就是用來檢測糞便污染的重要指標。在官方心知肚明的情況下,受影響居民「吃屎」已經超過兩個月了嗎?

有人開始羨慕起日本居民來。當年福島核廢水排放疑似污染的時候,有多少中國的「愛國大V」大張旗鼓地遠赴東洋,測試比較,尋求真相,追究責任。有網民問,他們這股不依不饒的勁頭,怎麼就不用在中國居民的飲用水上面呢?真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東京當北京」啊。

長平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他目前是德國之聲專欄作家、中國數字時代執行主編以及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