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穹頂之下無新事

長平 (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2015年3月3日

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萬眾矚目。時評人長平認為,到目前為止它還只是一個傳播現象。

Smog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知名媒體人柴靜發布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兩三天時間點擊率上億,超過很多商業運作的電影大片。這首先是一個傳播現象,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它對政治會產生任何影響。

影視名人設置輿論議程,在全世界都是如此,而中國更加容易。新浪部落格剛問世時,重點包裝電影明星徐靜蕾,讓她迅速贏得萬眾矚目。但是她始於文藝,止於文藝,未能走得太遠。於是新浪選擇了偶像作家、賽車手韓寒。韓寒在部落格中談論時事,儘管觀點算不上獨到和深刻,卻因為名人效應大放異彩。在習近平上台打擊網路大V之前,韓寒就已收聲,做電影導演去了。

媒體人柴靜圖片來源: imago

體制內的名人更容易獲得關注,甚至被幻想成拯救者。央視名人白岩松、崔永元、王志、柴靜等人,都曾被寄予這樣的厚望。詩人北島的名句"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廣為傳播,但事實上,對於更多的民眾來說,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他們幻想著英雄的出現。媒體上狹窄的言論空間,天空中濃重的霧霾,讓這種渴望變成異常強烈。

另一個渴望來自對新政權執著的幻想。習近平上台之初,人們幻想著他更徹底地否定"文革",甚至修改"黨章",但是他拋出了前後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論。人們進而幻想他嚴懲腐敗,建立權力監督機制,結果呼籲官員財產公開也被送進監牢。接下來是"依憲治國",還沒等人們激動,官媒就打擊說中國特色的憲政不是西方價值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又到了,人們正在猜測新的興奮點時,柴靜的紀錄片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上面是要決心治理環境污染啊!"趕快支持",是很多為霧霾及各種有毒食品而苦的城市中產階級的第一反應。

霧霾下,戶外鍛煉已經成為奢侈圖片來源: Reuters/Stringer

然而,這一次傳播出現了比以往更大的爭議。在網路被嚴格控制的當下,一個揭露社會問題的紀錄片何以暢通無阻?官員們為什麼會接受一個獨立調查人的採訪?這部紀錄片的內容遭到挑剔,其社會效果也被展開討論。儘管"只要有人說就是好事"仍然是大多數意見,但是更多的問題被提了出來:它的批評指向何方,是政府監管環境不嚴還是社會監督政府不夠?政府權力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還是問題本身?名人效應會不會被宣傳機器利用?在此基礎上,各種陰謀論開始發酵,有些人甚至猜測柴靜直接為宣傳部或環保部工作。

隨即而來的禁令,也許還了柴靜一個清白。然而,這也證實了質疑和猜想並非空穴來風:宣傳部門對輿論的控制仍然牢牢在握。與其說是民眾對柴靜的質疑,毋寧說是對被允許觀看的內容的不信任。名人效應本身也是一種權力,擔心權力失去誘惑,顯然是杞人憂天。對權力的吹毛求疵,比急於從中發現其偉大之處,更令人感到放心。而且,跟動輒幻想體制內的英雄不同,我希望這種思維能夠延伸到對政府權力的嚴格監督上。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inaFotoPress

環境問題的確可能成為"兩會"的話題,但是即便如此,這也並不代表問題真正受到了重視。就"給一個說法"而言,本屆政府的"中國夢"口號,遠遠不如上屆政府"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對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闡釋靠譜。"以人為本,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義。

問題最終回到根本:環境問題並不需要一個說法,或者說早已經有了說法,但是說了不做又如何,做了腐敗又怎樣?官方媒體宣傳說,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發展階段,都是在付出慘重的環境代價之後才開始調整發展模式。然而,中國的時間是這樣運行的:政府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時候,就對此有了"科學"的說法,十年後大家卻還在為一個調查霧霾的紀錄片而激動。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