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萬里改革亦枉然

長平2015年7月16日

中國媒體借萬里辭世呼喚改革。時評人長平認為,改革派並非誕生於單純的道德感召,沒有反對派的政治只會走向專制保守。

China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辭世,媒體稱"全國民眾悼念如潮"。瀏覽一下社群網站,會發現這顯然有些誇張。媒體這樣說,是想借題發揮,皮裡陽秋,呼喚改革。《新京報》的社論《悼念萬里,向改革家致敬》是一個典型的文本,其中說:"紀念萬里,是向當年的改革家致敬,也是讓改革精神薪火相傳。珍視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也能為時下的改革找到歷史刻度。"

萬里被認為是中共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改革事跡,是在1977年出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後,支持並推廣小崗村村民自發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被剝奪土地及生產自主權的農村恢復了一些活力。他的另一個政績,是1988年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之後,主持制定法律及有關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87個,被認為促進了中國的法治建設。

同樣呼喚改革的《財新》網站,發表了政論作家馬立誠的一篇回憶文章,稱1998年他與人合作出版回顧改革鬥爭的《交鋒》一書後,受到萬里的約談。萬里鼓勵他說,"不要怕!要跟'左'的東西鬥下去,不然改革開放就危險。"在中國當下壓抑的政治環境中,這段話顯然會被解讀為另有深意。

不過媒體未能提及萬里在"六四"期間的表現。當時他身為改革派政治明星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參與高層決策是職責所在,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年5月25日,他提前結束北美訪問回國,於5月27日在上海發表了書面講話,表示"堅決擁護"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決定,"完全同意"李鵬及楊尚昆的意見,站在了鎮壓學生運動的一邊。傳言他遭受脅迫,作出違心表態,民間頗多同情。但是,同情不能勾銷支持鎮壓的歷史罪責。萬里與鄧小平、李鵬等人的苟合,讓本身就不強硬的趙紫陽失去了關鍵性的支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Ulevich

改革派從何而來?

但凡遇到改革派人物辭世或者祭日,渴望民主自由的中國媒體就大抒其懷,盼望改革新星,情切切而意綿綿。在反對民主憲政、大抓維權律師的現實中,這些聲音越來越孱弱,僅剩些許哀鳴。媒體最應該做卻不能做的事,是檢討中共黨內即便有了胡耀邦、趙紫陽和萬里這樣的改革派,又能走得多遠?為什麼他們不能改變專制體制?甚至像習仲勳這樣被認為清廉正值的改革派領導人,連自己的兒子都影響不了,在其去世之前家族財富已經不可與外人道。如果不檢討這些問題,縱使呼喚出一個新的改革闖將,他又能所為幾何?

更重要的是,改革派從來不是在單純的道德感召中璨然而現的。道德感召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有在合適的政治環境中才會生效。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有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得益於毛澤東去世之後的高層權力傾軋。鄧小平等人作為黨內反對派,必須拿出與 "四人幫"及華國鋒不同的政治主張,來贏得更多的支持。萬里在和馬立誠見面時說,他在安徽改革阻力很大,"我對他們(反對他的中央領導)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當時鬥爭非常激烈"。如此強烈的反對聲音,在今天中國的政治格局中難以想像。沒有反對派的政治,只會走向專制保守。

作者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因此,不難理解的是,新華社發表的萬里辭世官方訃告中,儘管簡述生平時提及安徽改革,但是結論定性中對"改革"一字未著,而是強調"萬里同志一生忠於黨,……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訃告最後說, "我們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種"萬"變不離其宗的悼詞,從呼喚改革的媒體立場看,儼然離題"萬里"。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