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記者該懂什麼"規矩"?

長平2016年3月10日

中國"兩會"多次出現記者意外提問。時評人長平認為,記者以"不禮貌"的方式打破"規矩",是恪盡職守的行為。

China Chinesischer Außenminister Wang Yi auf der National People`s Konferenz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ZUMA Press/L. Xin

(德國之聲中文網)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兩會"上,再次出現記者意外提問的情況。3月7日,甘肅省代表團的記者會上,一位記者大聲要求省委書記王三運回應新近一起抓捕記者事件,王三運"當場冷臉",未予理睬。

去年12月,甘肅永昌縣一家超市職員指控13歲女孩趙某偷竊巧克力,拍照報警找家長,女孩不堪羞辱跳樓自盡,引發群體抗議。報導此事的《蘭州晨報》記者張永生被當地警方找麻煩。警方先以"嫖娼"名義將其抓捕,沒湊足證據後,又控其敲詐勒索。如此打壓媒體的事件,不是歌功頌德的"兩會"關注的對象。

同一天,天津代表團的記者會上,一位記者高聲追問天津市委代理書記黃興國,請他解釋去年天津港大爆炸之後拍賣汽車問題。據香港《明報》報導,黃興國笑而不語,主持會議的天津市人大主任肖懷遠則呵斥記者,"你懂不懂規矩?"得知該記者來自澳門後,肖懷遠仍厲聲道:"澳門也要講法律講規矩嘛!"

在3月4日舉行的"兩會"記者會上,中國媒體記者對大會發言人傅瑩提出了包括經濟下滑、南海危機、北京霧霾、計劃生育等在內的若干尖銳問題。澳洲《新快報》記者葉寶生搶過機會,以較多的言辭提出劉源職務調整問題,被認為是會議安排之外的"激情提問"。他的搶位和提問方式,在同行中引起爭議。

"大膽提問"可以有多大膽?

記者以不依不饒甚至"奇葩"的方式提問,顯然不受習慣於被吹捧和說廢話的中國官員歡迎,被認為"不懂規矩"。他們定下的"規矩",就是不刁難官員,最好事先審查問題,或者達成默契。假如有看似尖銳的提問,也須是官員能夠應對的--在傅瑩作發言人的記者會上,國內記者可以問天津大爆炸,但是不可以問藏人自焚;外國記者可以問達賴喇嘛,但是不可以問習近平家族財富。這樣一來,記者"大膽提問",傅瑩"從容應對",顯出開明景象,皆大歡喜。

本文作者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更嚴格的場合,比如總理記者會,首先對進場記者要進行篩選,有"前科"或者可能"搗亂"的記者會被拒之門外。其次,記者的問題須事先審查,或者以"通氣會"、"溝通談話"等形式達成口頭協議。為了進入現場,得到提問機會,記者只好接受審查及口頭協議。事實上,在直播現場,記者拿到話筒之後,可以突破限制,改換更有價值的問題,但是他們會因此受到責難,失去更多採訪機會,甚至被拒簽證。

冒險也不一定能帶來職業榮譽。有些同行認為,違背審查協議是背信棄義,問題太尖銳不禮貌,拚命搶話筒太"奇葩"。每個記者的具體問題,也許都值得商榷。但是,就大環境而言,在履行職責與配合審查及自我審查之間,在"不懂規矩"與禮貌優雅之間,前者比後者更值得選擇。

打壓媒體乃與記者為敵

有人在網上說,在西方民主國家,記者也要尊重採訪對象或者發言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首先,民主國家強調新聞自由。如果政府隨意抓捕記者,撤換主編,關閉網站,要求媒體"姓黨",審查記者提問,官員們得到的對待,恐怕遠遠不是"優雅禮貌"。其次,即便是在尊重新聞自由的環境中,記者與官員的關係也不是用"禮貌"來界定的。知名的前白宮記者海倫‧托馬斯坦率地承認:"記者常常被指責始終對人對事懷有敵對情緒--尤其是對政客,這點完全沒錯";"以前,政府和新聞界是對立的關係--將來還是一樣。"她以總是能 "讓總統發抖"而享有盛名,曾以連珠炮似的提問讓對她不友好的布希總統顏面無存,也曾第一個要求對她友好的尼克森總統辭職,還說如果切尼競選總統她將自殺。

打壓媒體的政府無疑都是記者的敵人。那些為了獲得些許訊息或者完成工作任務,不得不接受審查的記者也許值得同情,但是這不應該成為他們嘲笑"不禮貌"甚至"奇葩"同行的資本。專制政府的官員斥責記者"不懂規矩",等於是對記者的專業褒獎。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