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諾獎也不能掩蓋體制腐敗

長平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獲得諾獎引發輿論爭議。時評人長平認為,獲獎科學家應受祝賀,但是諾獎並不是中國腐敗的科研體制的遮羞布。

Nobelpreis 2015 Medizin William C. Campbell Satoshi Omura Youyou Tu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Nackstrand

(德國之聲中文網)剛剛宣佈的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給中國社會帶來十分豐富的話題。獲獎者共有三人,但是在迅速傳遍中國網路的大部分消息中,美國的威廉‧C‧坎貝爾和日本的大村智被完全忽略了,被稱為"其他兩位科學家",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成為惟一的主角。

但是,跟屠呦呦的獲獎成就相比,中國網民顯然更關心她的國籍;排山倒海的祝賀留言中,與其說是為她個人獲獎感到高興,不如說是為"祖國的榮譽"而自豪。在維基百科詞條中,她的名字下立即添加上"首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出的獲諾獎的科學家"。甚至有消息強調,她是一位中共黨員。這在諾貝爾獲獎歷史中並不常見,也與該獎項強調個人成就相悖。

中國非常看重國際獎項,而且更為傾向於把它和"國家榮辱"掛鉤。為了培育更多的體育冠軍,中國政府實行集中全國優勢的"舉國體制"。為了中國人獲得或者不獲得諾貝爾獎,中國政府也進行過游說或者施壓。但是,相對而言,諾獎比體育獎棘手一些。和平獎的兩位獲獎者達賴喇嘛和劉曉波,一位是流亡中的"分裂主義者",另一位是至今被關在監獄裡的"犯罪分子"。文學獎也有兩位獲獎者高行健和莫言,前者因痛恨中國專制而移民法國,後者則公開為言論審查辯護,讓許多中國人都感到難為情。

"文革"也能培育出諾獎?

這些獎項中的政治因素讓很多中國人感到恐懼,加上中國政府淡化和歪曲自由、民主及人權等人文教育,人們普遍認為,只有科學獎才是貨真價實的肯定。恰恰在此領域,中國人的收獲幾乎一片空白。多少年來,媒體一再就此展開討論,被稱為中國人的"諾獎情結"。

討論普遍反省中國壓制個體發展的教育體制、受意識形態干擾的學術機構及被官場腐敗侵蝕的科研體制,參與討論的官方喉舌媒體則往往強調西方評獎機構的偏見,以及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民族主義宣傳:"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希望獲諾獎"。

屠呦呦獲獎重新點燃這場爭論。網路上已經有人宣稱:中國的教育體制也能培養出諾獎!批評者反唇相譏:中國社會如此看重身份頭銜,可是屠呦呦連中科院院士一直都沒有評上,還能說她是國家重視的人才嗎?

討論甚至延伸到"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之爭"。有人指出,屠呦呦的主要醫學成就青蒿素是在"文革"期間研發,充分證明強調自力更生的"前三十年"比強調改革開放的"後三十年"更能培育人才。

諾獎不能改變壓制科學的事實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本人的遺囑設置的。遺囑中說:"我的明確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的時候,對於授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顯然,諾貝爾強調個人成就和普世原則,並不想讓它受制於國家、地域和民族身份,也不希望被這些方面所利用。

另一方面,有些組織和政權阻礙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屠呦呦女士獲獎應該得到祝賀,但是並不能改變這樣的事實:中共統治中國的六十多年間,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為人類科技和人文進步作出足夠的貢獻,而且毫無疑問源自政治壓迫。在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同時,成千上萬的科學家、教授和作家遭受慘無人道的迫害,她的丈夫也被押送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時至今日,中國教育也同樣為了意識形態洗腦而壓制個體創造力,致使無數科學夢想被扼殺在搖籃;中國科學界也同樣因為體制腐敗,浪費大量人類資源而成就平平;莫言獲獎未能激勵中國人文進步,反而讓中國文學及世界文學蒙受更大的羞辱。

德國之聲專欄作家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其實,屠呦呦獲獎最大的驚喜,也最容易被輿論忽略的,是對仍然桎梏於父權制度的中國社會的警示。新近發表的人口調查顯示,中國男女性別比例進一步失衡,但是媒體強調的不是女孩歧視與女嬰虐殺,而是"男孩危機",並稱只有男孩可以讓中國的軍事、科研及人文強大起來。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