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Europas Raumfahrt

2009年7月19日

當阿波羅號登上月球時,歐洲只能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切。40年後,歐洲在太空裡也有了一席之地。然而,歐洲有朝一日是否能實現一次登月之行,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保住在太空競爭中的位置,對歐洲來說就已經是很艱難的了。

歐洲宇航局電腦模擬的太空垃圾分佈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歐洲目前在宇航發展中的地位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好:阿利雅娜火箭運作順利,把衛星和科研探測器送入太空已經成為日常業務。歐洲的太空探測器圍繞著火星和金星飛行,它們把第一手數據發回地球。不來梅製造的太空實驗室哥倫布與國際太空站ISS成功對接,在這個實驗室裡,太空人們可以做許多試驗。此外,去年歐洲造出了至今功能最先進的宇宙飛船ATV,全稱為自動轉接車,它能把最多重達10噸的物資運到太空站去。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楊.沃爾納說,可惜ATV至今只能把物資送到太空站去,而不能送回地球,"我的設想是,我們下一步真的能實現用一個歐洲飛船把太空站物資送回來的目標。經濟界做了一個相應的研究報告,報告表明,可以造一個飛行器,用阿利雅娜火箭發射,在進行了相應的工作後返回大氣層並安全著陸。"

這一進一步的發展能賦予太空站以重要的新前景。因為,在美國宇航局明年對其運輸飛船隊進行保養之後,事實上就沒有把進行過的實驗數據、試驗材料或者損壞了的零件運回地球的可能性了。歐洲航空航天集團EADS完全控股的子公司EADS Astrium是專門研製民用和軍用航天系統的,負責人是艾維特.杜多克。他強調說,用相對來說較少的支出就可以做到運輸物資返回地球的工作,"圓柱狀的ATV可以由一個對接艙結構來取代。這個對接艙結構可以像以前的阿波羅號那樣返回地球。通過降落傘降低落下的速度,然後落在公海海域裡。"

技術上最大的障礙是研製一個在對接艙進入大氣層時防止熾熱燃燒的防高溫保護層。在這方面,歐洲工業界已經作出了成功的前期研究報告。從長期看,對接艙不僅可以運送物資,而且也可以運送人。至今為止,歐洲太空人總是要跟美國人或者俄羅斯人一起才能進入太空。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楊.沃爾納表示,通過改進ATV,可以改變這個現狀,"第二步,也就是運送太空人,現在就應該納入通盤考慮之中了,以使我們的方案不至於成為死胡同,而人們也可以說:OK,我們現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即物資運輸。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走第二步了,即運送太空人。"

在技術上,歐洲有能力不花很大力氣就追上太空兩強美國和俄羅斯。楊.沃爾納現在等待著明確的政界支持:"在這個層次上進一步研發當然意味著,我們把自己明確定位成未來太空探索中的夥伴。因此我想,但願我們現在就能開始走這一步,這非常重要。"

德國和歐洲的這一發展不僅可以使自己獨立於俄羅斯和美國,而且也是特別有意義的,因為可以成為技術上非常有能力的未來項目夥伴。

未來太空項目中完全可以加上一次新的月球之行。儘管由於國家預算緊張,德國本來計劃中的月球之行被擱置了,但科學家們對月球極感興趣。前太空人恩斯特.麥瑟施密德感嘆道,儘管有阿波羅號去過月球,但許多大問題都還沒有澄清,比如月球是怎麼生成的,它的結構究竟是什麼樣的,"阿波羅號動作太快了,太成功了,把所有其他人、所有奔月的念頭都遠遠地拋在後面。因為每個人都會馬上意識到,以今天的資金預算,以今天決心和意願來衡量,那是不可能倣傚的。但實際上,在太空站之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當然是重訪月球了。"

但現在宇航業界重新揀起了老目標。在國際空間站經驗的基礎上,可以在月球上建一個太空站。但如果歐洲滿足於當前的成績,是沒法追上那幾大強國的,在飛向月球的第二個紀元裡,在人類第一次到達月球40年後,歐洲人還將只能在下面仰望。

作者:Dirk Lorenzen / 平心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