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馬雲肯定鄧小平「六四鎮壓」

2013年7月15日

香港《南華早報》刊登對阿里巴巴前總裁馬雲的訪談錄,在第一部分中,馬雲回顧阿里巴巴公司曾遭遇的危機時,自比鄧小平,稱鄧小平為了穩定,在「六四」中做出的鎮壓,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

A Chinese man stands alone to block a line of tanks heading east on Beijing's Cangan Blvd. in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5, 1989. The man, calling for an end to the recent violence and bloodshed against pro-democracy demonstrators, was pulled away by bystanders, and the tanks continued on their wa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rushed a student-led demonstration for democratic reform and against government corruption, killing hundreds, or perhaps thousands of demonstrators in the strongest anti-government protest since the 1949 revolution. Ironically, the name Tiananmen means "Gate of Heavenly Peace". (AP Photo/Jeff Widener)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7月13日起,港媒《南華早報》相繼刊發對阿里巴巴前總裁馬雲的系列訪談錄,首輯剛剛上線即引起軒然大波。馬雲回顧阿里巴巴公司遭遇的"欺詐門"、"支付寶拆分"等危機時自比鄧小平在"六四"中處理危機作法,並肯定鄧小平做出的"鎮壓"決定:"一家公司的CEO,無論是阿里巴巴事件也好,無論是支付寶的拆分也好,你在這個當口上,好像鄧小平在'六四'當中,他作為國家最高的決策者,他要穩定,他必須要做這些殘酷的決定。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任何時候,一個領導者是必須要做這樣的決定。"

馬雲在訪談中還指被迫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的谷歌和美國政府的關係很鐵,他們退出中國市場應該反省,不要覺得別人的成功是有政府支持的。馬雲還據此誇贊中國網路管制很有水準。而《南華早報》在網友的爭議聲中,悄然刪除首版原來的內容,再刊出時已將馬雲支持鄧小平鎮壓的言論簡化,刪除"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任何時候,一個領導者是必須要做這樣的決定……"等內容。但據谷歌搜索緩存和多家媒體轉載,馬雲原版訪談內容廣為傳播。

馬雲為阿里巴巴网站創辦人,在今年2013年5月10日的淘寶十周年晚會上宣佈卸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一職。退休僅18天後,馬雲宣佈成立物流新平台"菜鳥網路"。

"六四鎮壓"後的街道圖片來源: 64memo

"馬雲成為鄧小平的陪綁"

"八九民運"的親歷者、香港新世紀出版社負責人鮑朴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馬雲作為"八九一代",儘管可能不在"六四"現場,但那段歷史記憶屬於那一代人。此番言論,一種可能性是為了利益而向官府示好,是為無恥;一種是可能性是無知。兩者相比較,前者更讓公眾信服。鮑朴說:"現在不管是誰說當時鄧小平鎮壓'六四'是最正確的決定,只有兩點,一個是極端無恥,另一個是極端無知。如果為了某種目的而說假話也是無恥的表現。"

馬雲言論也激起多位網友譴責和質疑,指他向中國政府獻投名狀,進行政治站隊。推特網友"推特戰記首推一牆紅杏"表示:"馬雲說『鄧小平六四正確決定』是馬一生最不正確的決定。馬雲這個最不正確決定將比馬的壽命更長,也比馬的人生更深刻,將成為鄧小平的陪綁,一同刻在歷史恥辱柱上。"

趙紫陽在「八九民運」中主張與學生對話。圖片來源: 64memo

"六四之後,大大小小的'天安門事件'不斷出現"

鮑朴也再次將一個沉重命題拋給"穩定"論者們,到底鄧小平做出的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鄧小平的決定是用軍隊鎮壓老百姓,是非法的、是非程序的,越過了黨、政府包括總書記,這樣一個決定不僅是非法的,而且當時也引發了民眾奮起反抗的決定;後果是後續中國繼續為這個決定付出代價,大大小小的'天安門事件'不斷湧現。當公眾反抗政府時,政府就用武力來堅持鎮壓,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鄧小平式的'六四鎮壓'。"

近來左風日盛,官方學者、官媒多出"驚人之語",從"反對憲政"說再到肯定鄧小平"六四鎮壓",鮑朴也認為這些人敏感的揣度上意,習近平的言行都成為這些人眼中的風向標。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