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陸克文成功翻盤重奪總理寶座

2013年6月27日

澳洲“中國通」政客陸克文擊敗了黨內對手吉拉德,重返總理寶座,並改組內閣。雖然這出「王者歸來」的戲碼得到了一些選民的喝彩,但工黨可能還是要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面臨失敗。

epa03762062 Newly sworn-in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L) and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thony Albanese arrive at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t Parliament House in Canberra, Australia, 27 June 2013. Kevin Rudd was sworn in as Australia's new prime minister 27 June after defeating Julia Gillard in a Labor party caucus ballot. Her party dumped Gillard because it is trailing Tony Abbott's conservatives in opinion polls and faced a disastrous showing at the ballot box. EPA/ALAN PORRIT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UT
Australien Premierminister Kevin Rudd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5月27日,陸克文(Kevin Rudd)第二次宣誓就任澳洲总理。在此前一天,他剛剛通過工黨黨首選舉擊敗了原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而此時距離澳洲议会大選還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根據民意調查結果,執政的工黨很有可能在選舉中遭遇慘敗。

三年前,時任總理的陸克文在工黨黨內的領導權爭奪戰中敗下陣來,被副手吉拉德取而代之。如今,陸克文"捲土重來",仍然面臨著很多艱巨的任務,其中包括這個世界第12大經濟體與其最重要貿易夥伴中國之間的關係發展放緩。

吉拉德和陸克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當地時間周三晚間,會說中文的陸克文在講話中著重指出,"中國資源市場繁榮的終結"所帶來一系列難題,並表示他將致力於重建澳洲与中國經濟界之間的聯繫。

他沒有提到是否要改變執政路線,以及是否將9月14日的大選日期提前。

澳洲经济受到政局不穩定的負面影響,商界呼籲陸克文放棄有關勞動市場的一項法律,根據該法律,工會成員可以優先獲得就業機會,而技術人員短期移民則受到嚴格限制。

澳洲工商會主席安德爾森(Peter Anderson)表示:"我們對於澳洲政府領導層動蕩不定的容忍度已經接近極限。……而澳洲经济所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尤其是我們的競爭實力在減弱,成本結構過高,市場信心不足。"

陸克文重返總理寶座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大規模重組內閣,因為此前忠於吉拉德的幾位資深部長級人物紛紛遞交了辭呈,其中包括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斯萬(Wayne Swan)、貿易部長埃默森(Craig Emerson)以及氣候變化部長康貝(Greg Combet)。

周四,原移民部長鮑文(Chris Bowen)宣誓就任財政部長,運輸部長阿爾巴尼西(Anthony Albanese)在當選工黨副黨首之後也被任命為內閣副總理。

選民歡迎陸克文歸來

這次陸克文重返總理寶座,給他與吉拉德之間為時三年多的這場權力爭鬥暫時劃上了一個句號。2010年,曾是工黨副黨魁的吉拉德將陸克文拉下馬,並組建了一個少數派政府,成為澳洲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在重新被對手陸克文擊敗之後,吉拉德宣佈將在下屆選舉之前退出政壇。

陸克文一向在選民當中頗得人心,這次"捲土重來"也得到了不少歡呼和支持。雪梨的一位建築業雇員邁森(Peter Mayson)說:"我很高興,多年前我們選舉出來的總理能夠再度回到這個位子上。"

反對黨領袖阿博特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分析人士指出,工黨領導層的戲劇性更迭可能會幫助該黨重新贏回一些民意,儘管這樣的推動力恐怕還是無法挽回其在下一屆大選中可能遭遇的敗局。

民意調查機構尼爾森的斯特爾頓(John Stirton)周四在接受澳洲电台採訪時說:"我認為陸克文可能會比吉拉德更能幹。但問題在於,他的上台所帶來的推動力可能不足以支撐到大選之時。"

反對黨領袖阿博特(Tony Abbott)已經呼籲陸克文將選舉提前到8月初進行,以結束這種動蕩不安的政治局面,讓選民來決定誰能擔當總理的重任。

來源:路透社 編譯:雨涵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