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前澳洲总理陸克文對現在的自己做出的定義,是「無產主義者」和「學者」,他目前主要從事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國受聘於哈佛大學研究中美關係;在學生時代留學台灣,並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政界學界經歷豐富,對美中都有深刻認識,這讓陸克文成為眾多中國觀察家中頗為特別的一位。而他對於中美關係 走向的判斷,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專訪時,陸克文表示,這些年來中美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而這種衝突在未來很有可能變成實實在在的軍事衝突。他花了四十多年來研究中美關係,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包括在1989年,中美之間一直存在一些矛盾,但並沒有根本性的、有絕對危險的矛盾;但如今中美之間的衝突,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戰略性的挑戰,因此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而盡力避免這場戰爭,就是陸克文撰寫新著《可避免的戰爭》的主要原因。
中美關係:全面競爭 陸克文認為,中美關係的走向越來越糟糕。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中美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發生變化。從中國最喜歡提到的「綜合國力」來看,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等標準,中國是越來越強,而美國則是在走下坡路。第二,習近平 的領導風格是直接和強硬的,這與鄧小平曾經倡導的「韜光養晦 、決不當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時代。 而第三個因素就是美國態度的變化。一直到2017年,美國方面都沒有特別大的反應,但在川普开始執政以後,美國提出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推崇的也是戰略性的競爭。
因此我們目前面臨的,就是中美之間全面競爭的時代,而想要在這個時代全身而退,就必須要有戰略性的框架來協調,以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香港、新疆、南海;新冠、間諜、華為......中美兩國糾纏已久的問題都集中在7月一次爆發,譴責與制裁你來我往,混戰中究竟誰贏了面子,誰輸了裡子?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中國外交部周五 (7月24日) 中午針對美國要求北京關閉駐休斯敦總領事館一事作出回應,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與運行許可,並要求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與活動。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G. Chai Hin 7月21日,美國下令中國在72小時內關閉休斯敦總領事館,指該領事館涉嫌協助商業性的間諜行動、竊取科學研究成果。中國稱這是美國單方面決定,威脅報復。總領事館人員在院子裡用明火焚燒文件,消防人員趕到現場但未被允許進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D. J. Phillip 美國遊說各國封殺華為。英國7月14日宣佈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現有華為產品2027年前全面拆除。這意味由英美澳紐加組成的「五眼聯盟」中,僅剩加拿大未宣佈禁用華為。不屬「五眼聯盟」的法國也在22日宣佈不續購華為設備,間接在2028年前讓華為退出該國5G市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T. Ireland 蓬佩奧一連兩天訪英,先後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和外相拉布會面,討論包括香港國安法丶新疆人權及5G通訊網路等問題,盛贊英方對華強硬的措施,並呼籲「整個世界」共同對抗中國。圖中,蓬佩奧與約翰遜會晤時保持社交距離。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H. Mckay 美國司法部7月21日起訴兩名中國公民,指他們意圖竊取新冠疫苗研發機密。這兩名被告分別為34與33歲,涉嫌竊取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商業機密、智慧財產權與其他有價值的商業資訊。美方批評中國已成窩藏駭客的天堂。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Zhang Yuwei 7月20日,美國稱11家中國公司涉嫌侵犯新疆人權,將之列入黑名單。這些公司未經美國政府批准,不能從美國公司購買零件。名單包括紡織業、發飾業、訊息科技與基因分析公司。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O. Kose 美國7月15日宣佈,因華為「為那些在全世界侵犯人權的政權提供物資支持」,對華為員工的簽證實施限制,蓬佩奧說華為要為違反人權負責。華為則稱該公司是一個「私人的、由員工擁有的企業」,獨立於政府運作,對於簽證禁令感到「非常失望」、「非常不公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 Berzane 《港區國安法》7月1日實施後,美國隨即懲罰中國對香港的 「壓迫行動」,川普7月14日簽署《香港自治法》,制裁涉港中國官員與銀行,同時簽署行政命令終止香港在美國法律下的特殊地位,影響香港的經濟待遇以及進口美國敏感技術的資格。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PRESS.com/K. Tsuji 美國政府7月9日以涉及「重大人權侵犯」為由,制裁政治局委員、新疆黨委書記陳全國等4名涉疆中國政府官員,是美國有史以來制裁過最高階的中國官員。他們被凍結資產及禁止入境美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因應美國制裁,中方在7月13日「對等」制裁4名美國政治人物,包括聯邦參議員克魯茲、盧比奧、眾議員史密斯、美國際宗教無任所大使布朗巴克、以及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中方沒有透露上述人士使用中國金融系統或取得中國簽證將受到何種阻礙。
圖片來源: DW 7月1日至5日,中國在西沙群島軍演,恰與美國7月4日國慶日起的航母演習重疊。7月17日,中國在西沙群島部署了至少8架戰機,美方同一時間增派兩架B-1B轟炸機到關島。同日,美國尼米茲號(USS Nimitz)和雷根號航空母艦(USS Ronald Reagan)也在一個月內第二次造訪該海域,也是2014年以來美軍首次在南海舉行雙航母軍演。圖為雷根號航空母艦。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就中國外交而言,陸克文坦言自己更支持鄧小平的智慧。而面對中美關係,他既不樂觀,也不悲觀,而是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瞭解中美關係中的五個紅線: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和「一個中國原則」,第二是南海;第三是東海還有釣魚島;第四是朝鮮半島以及核武器;第五是網路安全以及駭客攻擊。在明白了這些紅線之後,就有了操作的空間,這就像一個走廊一樣,需要安一些扶手,來輔助行走,規定可以活動的空間。
陸克文認為,國際關係是一個你來我往角力的過程,一方在「推」,另一方在「就」,然後通過反復的「推」和「就」,最後的目標就是慢慢達成一個新的平衡狀態。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某一方「推」的力道太大,再加上民粹主義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不可控的事件,規模進一步擴大,就會變成全面性的戰爭。
台海局勢:美國無法完全兌現諾言 陸克文在此前出席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時,除了主要介紹自己的新書之外,也對目前的台海局勢做出了重要的分析。
「我的觀點是,台灣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發展自身的防禦能力」,陸克文在談及台灣的軍事實力時說,」他們沒有大幅增加國防軍事開支,我擔心的是,由於連續的國會代表訪問,他們會錯誤地解讀美國方面的訊號,也就是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防衛他們」,但可能由於代價巨大,美國最終是無法完全兌現諾言的。
當然,陸克文並不認為攻打台灣對於中國來說是容易的,因此現在雙方都是謹慎的,也恰恰是因為戰爭對於雙方都代價巨大。他覺得中國目前對於發動戰爭並不感興趣,至少在最近的幾年內,中國在財政和經濟上還沒有做好攻台的準備。中國在最終行動之前還是希望找到別的路徑。所以他對於佩洛西訪台 並不支持,認為她出於自我滿足的目的出訪,破壞了本身就很微妙的平衡。
「你可以問問自己,在佩洛西訪台之後,台灣的安防情況是更壞了還是更好了呢?」陸克文說。
而對於台灣而言,目前也只有維持現狀,才能讓台灣得到保護,同時也讓台灣有機會能夠發展國防能力,因為台灣在這方面並沒有及時做出足夠的努力。陸克文認為台灣需要維持與中國的通話渠道,不然就只剩下武力途徑,那麼就會自動升級為與美國的角力,升級為中美衝突。所以當下最好的做法是大範圍的降低風險,在中長期建立對中國的威懾。他認為,美國「策略性的模糊」也許並不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比在當下與中國正面發生衝突的風險還是要小得多。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美台之間高層互訪頻繁,但1979年美國和中華民國斷交後,台灣高層訪美難度增大、美國高層也罕有訪台。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裡奇率團訪問台灣,成為美中建交後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時隔25年,又有一位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她就是南希‧佩洛西。 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picture alliance 1950年8月,援韓聯合國軍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訪台,與蔣介石兩度會談。蔣發表談話,表示會談奠定中美共同保衛台灣與軍事合作之基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曾作為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特使與1953年11月和1956年訪台。1954年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赴台與蔣介石會談。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宣佈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後,尼克森被台灣人稱作「醜陋的美國人」。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Everett Collection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台北,並在總統府前廣場向50萬人發表演說。他是唯一於任內訪問台灣的美國總統。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61年7月,中華民國副總統暨行政院長陳誠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甘迺迪和副總統約翰遜會晤。次年3月,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裡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訪台,勸阻蔣介石反攻大陸。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65年9月23日,時任台灣國防部長的蔣經國訪美,晉見美國總統約翰遜,並與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依據共同防禦條約密切合作。1970年4月,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再度訪美,其間受到未遂刺殺。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 蔣介石夫人宋美齡1965年9月訪美,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夫人邀請她到白宮做客。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圖)任職期間,1966年1月1日:美國副總統小休伯特‧霍拉蒂奧‧漢弗萊(Hubert Horatio Humphrey)抵台訪問。1967年5月6日到5月26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與夫人訪問美國,並和總統約翰遜會晤。圖為約翰遜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 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1975年4月5日逝世後,美國總統福特起初只派農業部長抵台弔唁,引起中華民國政府不滿,後來福特又派副總統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抵台參加葬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esign Pics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末任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離任,駐台美軍全部撤出。同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圖)簽署《台灣關係法》,台美仍然保持實質上的雙邊關係。
圖片來源: Imago/ZumaPress 1995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前往母校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他是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B. Sikes 1997年4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金裡奇( Newt Gingrich)率團訪問台灣,成為美中建交後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不過,金裡奇當年出訪台灣前先拜會了時任中國第一把手江澤民。就金裡奇本人而言,他主張加深中美關係。在訪問台灣、會晤時任總統李登輝之後,金裡奇稱,他曾告訴中國領導人「我們會協防台灣」,中國回答道,沒有發動襲擊的意圖。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G. Coronado 自1979年台美斷交後,台灣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等高層都被禁止訪美。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曾於2000年過境洛杉磯,2001年和2003年過境紐約,但在2007年訪問中美洲時被阻止在美國大陸過境,而只能在阿拉斯加機場短暫加油,被指"有失尊嚴"。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前台灣總統馬英九曾於2013年過境紐約,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去年7月也過境紐約,並會見台「邦交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Sun Chung-ta 美國衞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2020年8月出訪台灣,並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舉行會談。他也成為自1979年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機也在他們會晤的當天短暫飛越台灣海峽中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P. Semansky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與蔡英文視訊會談(2021)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1月14日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進行視訊談話。先前,克拉夫特曾計劃訪台,但因美國務院取消所有外訪未成行。克拉夫特在視訊談話中贊台灣在許多方面為全球典範,蔡英文首次提及將繼續推動「加入聯合國」。中國外交部回應稱,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並指責克拉夫特的言行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等等。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SSOCIATED PRESS 2022年8月2日晚22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專機降落在台北松山機場。這是繼1997年時任眾議長金裡奇訪問台灣後,美國到訪台灣的最高級別官員。佩洛西在抵台後發表的聲明中說:「我們的國會代表團對台灣的訪問兌現了美國對支持台灣充滿活力的民主制度的堅定承諾。美國對2300萬台灣人民展示團結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世界面臨著在專制和民主之間做出選擇。」
圖片來源: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當下中國:民粹主義和戰狼外交 不管在哪個時代,民粹主義都是危險的。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好,或者是現在。因為在民粹主義發生作用時,都可能會有國家和當下的政治領導者所控制不了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陸克文認為民粹主義在中國是具有危險性的。
「當我們談到中國的外交政策,從1978鄧小平時代到2014年,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很平和的,也是很有用的。在國際上,中國的做法是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後就可以幫助中國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的全面崛起,這從外交邏輯來講,是很成功的」,陸克文說。
而近年來中國所推行的「戰狼外交」,對中國正常的外交是一種衝擊,與「交朋友「背道而馳。這讓世界其他國家開始認為,中國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與鄧小平時代不一樣的國家,一個越來越喜歡尖銳衝突的國家,而這從中國國家利益角度出發的話,並沒有什麼用。
為了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中國的外交官、學者們如今已經不再避諱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度,並且常常是以對抗的方式應對摩擦和分歧。這一風格被外界稱為「戰狼外交」。而這一詞是怎麼來的,「戰狼外交」的代表人物都有誰,這一策略產生又了什麼樣的影響?
2015年,由吳京自導自演的軍事題材電影《戰狼》上映後受到歡迎。中國媒體搜狐新聞報導,該片票房達到5.45億人民幣。吳京繼而在2017年推出了續集《戰狼2》,片子同樣賣座。這部電影民族主義情緒相當濃厚,其中的一些台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國護照不能讓你到達世界上每個地方,但他能讓你從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回來」廣為流傳。而幾乎在同一時期,川普出任美國總統,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外交作風漸漸強硬,這種新的外交風格開始被形容為「戰狼式外交」。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Weihong 北京近年來一改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CNN指出,與過去幾十年素來溫和的中國外交官們相比,「戰狼外交」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類型。這些中國外交官不會發表冗長的聲明,而是在推特和其他社群網站平台上,對任何針對中國或共產黨的批評進行直接回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 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初並沒有否認這種表述。根據中國官媒央視報導,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今年5月曾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路線,然而因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國需要「戰狼」來捍衛國家尊嚴。圖為《戰狼2》劇照。
圖片來源: Koch Films 「戰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其言論多次引發爭議。比如3月,他在推特上提出,可能是美軍把新冠疫情帶到了武漢。 「五眼聯盟」外長發出針對香港問題的聲明後,他在例行發布會上回應,不管他們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最近一次引發爭議是趙立堅發布的一則抨擊澳軍在阿富汗戰爭罪行的推文以及相關圖片。澳洲總理莫里森表示,中國政府完全應該為這條推文感到羞恥。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 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4月威脅說,如果澳州政府繼續推動調查新冠病毒源頭(圖為冠狀病毒結構示意圖),中國民眾可能抵制澳洲的产品或者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楊萬明則針對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的兒子指責中共「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去了一次邁阿密後「感染思想病毒」。
圖片來源: Reuters/NEXU Science Communication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最近發出「戰狼嗆聲」,聲稱若是蓬佩奧及以上美國官員訪台,中國應該在台北超低飛行動,宣誓中國主權。學者金燦榮(見圖)曾表示,中國塊頭大了,物理上再繼續韜光養晦已經做不到了,他在2018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說,中國GDP是日本的2.5倍,現在蹲下來也比日本高,怎麼韜光養晦。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yodo 可北京的「戰狼外交」未能改善中國的國際處境,相反,地緣政治變得進一步惡化。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學者漢森(Fergus Hanson)指出,由於中共開始表現得日益「咄咄逼人」,其在澳民眾輿論中的形象「急轉直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站出來反對中國「戰狼外交」,明確表示對於新疆再教育營和限制香港自由的反對。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中國外交部最近也不滿「戰狼外交」的說法。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論壇發演講時表示,給我們貼「戰狼外交」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他還指出,中國從來就是禮儀之邦、以和為貴,從沒有主動挑釁別人,也沒有跑到別人家門口更沒有到別人家裡去挑事,「是別人到我們家門口耀武揚威,我們不得不奮起自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Dela Pena
習近平的使命和中國經濟 陸克文在新書中重點研究了習近平最重要的十個使命,其重要性從中心向外部依次遞減,他將其形象的比喻為十個「套娃」。
「通過(研究中國的)國內政治、經濟,一直到解放軍現代化、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中國的東海以及太平洋戰略,再到亞歐的戰略性目標和世界範圍內的外交使命,我在做一個全面性的描述,介紹習近平的世界觀是什麼。」陸克文解釋說。
在這十個使命中,最核心的就是保證共產黨永久的統治權(staying in power),同時他是共產黨至高無上的領導者。 其次就是保證中國的團結一致(securing natioanl unity),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問題對於中國是不可跨越的紅線,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中國對於中美關係的看法。 習第三重要的使命,是保證經濟發展(eusuring economic prosperity )。
而在當下防疫為重,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重圍的情況之下,更要分析經濟發展在習戰略中的位置。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放緩,陸克文認為,除了疫情的原因 之外,也有中共執政意識形態上的變化。他認為習近平和鄧小平對於經濟發展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鄧小平時代,目的是經濟快速增長,改善和解決貧困問題,這個是中共三中全會和十二大以來的戰略,但在十九大之後,中國的經濟政策有了變化。習認為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造成了社會不平等,所以也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因此黨開始直接參與市場經濟,增加國營企業的份量,甚至直接控制私人企業家的活動,包括科技平台、房地產經濟、金融市場的活動的等等。但這個結果,就是降低了私企的商業信心,當然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投資行為,這也讓經濟發展逐漸降溫。
這也直接破壞了中國共產黨與老百姓之間已經存在了四十多年的契約:中共有至高的政治權利,但必須給老百姓帶來福祉。陸克文認為,在中國二十大召開前期,中共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中國經濟模式將走向何方,是否會維持現狀,還是會認識到目前意識形態的因素太重,已經影響到了私有經濟和企業家的信心。陸克文分析說,正因為當下中國經濟疲軟,二十大可能會試圖重新平衡市場和國家管控、私有企業和國有企業以及對企業家的激勵和對工業以及經濟活動的管控。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圖片來源: REUTERS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復甦後,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仍未改善。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0日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4.4%。這個數字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下調主因是中國抗疫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廣泛封控影響經濟活動,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對中國經濟的壓力。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近日一篇題為「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衞生間,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文章內容講述了一名新冠康復者求職碰壁,被發現住在上海虹橋車站廁所衞生間,她表示「現在招工都不要感染過陽性的人」。對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關注到相關情況,並指出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呼籲對新冠康復者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能給他們貼標籤,不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設檻,不能讓他們生活在不該有的陰影下。」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中發布的最新經濟指標數據,疫情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仍然持續。從總體失業率來看,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9%,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已表示,隨著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北京以「動態清零」為原則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國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境外輸入感染病例的風險,因此一直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後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隔離。而在中國境內,一旦發現確診案例,就會立即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封控。外界預測,健康碼和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 上海等城市曾經經歷長達數周的隔離,不僅讓許多居民面臨收入損失、家庭分離,吃飯難、看病難也是讓人發愁的問題。在疫情嚴控之下,民眾抱怨民生物資匱乏,快遞物流人力運力不足導致配送不及時,而民眾看病就醫的渠道也受到種種限制。西安封城期間,曾發生過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中國在防疫期間引入「健康碼「措施。對於各地居民來說,健康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另一張身份證,只要健康碼變成紅色,通常就意味著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則發生了「天降紅碼」的狀況。今年4月,一些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無法使用網上業務,他們向監管機構提出投訴,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終未能獲得答覆。儲戶於是前往河南村鎮銀行取錢,卻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紅,從而被強制隔離或者限制出行,但他們的核酸檢測都顯示陰性。這起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開始質疑,原本用於防疫的大數據是否遭到濫用,甚至成為「維穩」的工具。
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在過去兩年半的疫情中,中國進一步縮緊對社會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眾因為未按時參加核酸篩查,被以逃避核酸檢測為由列入「失信名單」。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 上海封城後,來自英文run的「潤」一詞成為中國的網路流行詞。除了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在解封後逃離上海,連曾為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也被指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由於嚴苛抗疫加上經濟放緩,約有1萬名中國富人正尋求離開中國。若他們移民成功,將從中國帶走480億美元。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更正聲明:本文最初版本中「陸克文坦言自己是鄧小平的信徒」改為「就中國外交而言,陸克文坦言自己更支持鄧小平的智慧」。受訪者團隊表示,陸克文支持鄧小平的經濟發展及韜光養晦等路線,但並不支持1989年鎮壓學運等決策。特此說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