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陸客團銳減 台灣觀光業危機中思轉型

William Yang
2018年5月20日

多年來儘管台海政治氣氛起伏不定,但是兩岸之間始終保持較為穩定的旅遊業交流。然而,在赴台觀光的中國大陸遊客人數銳減之後,人們發現了該領域交流的重要性。

Taiwan herausragende Radkultur
旅遊管理學專業講師高洺涂建議台灣旅遊行業聚焦於突出展示島上獨特的飲食文化圖片來源: DW/J. Martinez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大陸遊客赴台人數達到峰值,當年有大約400萬大陸觀光客來到台灣島。

但是自從2016年5月支持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執政以來,台海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導致陸客赴台觀光人數一路下滑。蔡英文在當選總統以來始終拒絕公開承認"九二共識",也就是拒絕承認台灣是"一個中國"的組成部分。

儘管現在陸客觀光人數又開始回升--2018年2月,赴台旅遊的中國大陸公民人數相比2017年2月增長了43.24%--但是在2017年大陸觀光團數量銳減六成,已經導致台灣去年旅遊業總收入損失了超過17億歐元。

尋找中國以外的商機

與此同時,台灣2017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有超過1070萬境外遊客訪問了台灣。

台灣實踐大學觀光學系講師高洺涂(Robert Kao)指出,上述數字看起來好像與台灣旅遊業收入損失相互矛盾--2017年台灣接待的遊客人數為有史以來最高,但儘管如此旅遊業利潤率卻受到重創。他認為,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大陸旅遊團對於台灣旅遊業的特殊影響力。

"(大陸觀光客)每人每天平均能夠貢獻203美元的旅遊業收入",高洺涂對德國之聲表示,"在2016到2018年之間,我們失去了超過100萬名大陸遊客,這對於台灣旅遊業的收入造成了嚴重影響。"

為了應對收入銳減的挑戰,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TATA)這樣的組織啟動了改革旅遊業的行動,呼籲旅行社將面向大陸遊客的業務重點從團體游轉向為個人量身定做旅遊行程。

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志健(Wu Chien-Chih)表示,這一改革旨在幫助旅行社擺脫過去對於大陸旅遊團的嚴重依賴性,避免在陸客團數量銳減的時期面臨歇業的危險。台灣政府也開始為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公民放寬簽證限制,同時開發航空新線路。

吳志健認為,台灣旅遊業在面臨客戶群體根本性變化的時期,有必要將其業務模式多樣化。

"我們呼籲旅行社更多地聚焦於為更多遊客群體策劃組織旅遊服務,同時也持續要其政府為改善兩岸旅遊交流做出努力",他對德國之聲表示。

"東南亞遊客和陸客根本不能比"

不過,旅遊管理學專業講師高洺涂認為,向東南亞遊客提供個人定製游的前景有限,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遠遠比不上大陸旅遊團。

根據他的觀察,大多數大陸旅行團會在台灣停留八到九天之久,游覽全島各地風光;然而來自中國大陸或者東南亞國家的遊客如果是採取個人定製旅遊的形式來台,往往只會停留四五天,而且游覽範圍基本上侷限於城市中心。

"如果這些自由行觀光客不能像大陸遊客團那樣在全島各主要景點游覽的話,那麼他們對於景點設施、餐飲業和飯店業所貢獻的營業額就無法和陸客團相比",高洺涂表示。

中國人海外掃貨

01:1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但是為了企業生存,高洺涂建議台灣旅遊行業聚焦於突出展示島上獨特的飲食文化,因為這一領域可以幫助台灣吸引更多的關注。此外,把台灣特色產業,比如養魚場、高檔農莊的參觀項目納入陸客團的觀光行程中,也會有利於台灣旅遊業基礎的多樣化發展,從而提高創收。

由於2018年初,大陸遊客赴台觀光人數又開始回升,所以高洺涂認為,台灣旅遊業現在應該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儘管海峽兩岸的政治關係仍然緊張,但是高洺涂相信,公民層面的旅遊交流還是能夠積極促進互相之間的瞭解。

"台灣旅遊業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觀光和旅遊成為兩岸開展更多積極互動的媒介",高洺涂說。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