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難愈傷痛50載:1972年慕尼黑奧運恐襲事件

2022年9月4日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以色列運動員事件受害人遺屬賠償糾紛終獲解決。不過,此前數星期的激烈情感衝突再度顯示,此次恐襲事件造成的創傷在以色列可能永遠不會癒合。即使半世紀過去了,當年捉襟見肘的德國警察所犯的錯誤仍令人啞然無語。以下是相關問答。

原定接送人質和劫持者的直升機最終被炸成這樣
原定接送人質和劫持者的直升機最終被炸成這樣圖片來源: Göttert/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1936年,納粹政權曾利用柏林奧運會大肆宣傳。36年後,1972年9月,聯邦德國有意將慕尼黑奧運辦成一場歡樂的盛會。一切都準備就緒,但偏就忽略了安全問題。憲法保護機構發出的恐襲隱患警告遭忽視。1972年9月5日清晨,一支由8人組成的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小分隊利用這一機會,安然越牆潛入奧運村。      

 發生了什麼? 

很短時間內,恐怖分子劫持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作為人質,並在劫持之初就殺害了其中兩人。接著,武裝襲擊者要求釋放以色列監禁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兩名德國恐怖組織"紅色旅"恐怖分子。以色列斷然拒絕。      

接下來是什麼情況?  

德國警方包圍了犯罪現場,並和恐怖分子談判。時任聯邦內政部長根舍(自民黨籍)和奧運會官員甚至表示,願當替代人質,但未成功。談判進入僵局,經數小時神經戰,9月5日晚,恐怖分子於乘直升機飛往慕尼黑附近菲斯滕費爾德布魯克( Fürstenfeldbruck )機場,並經由收音機和電視機得知,當局準備實施救援人質行動,而警方既未切斷其電源,也不阻止記者採訪。  

計劃接走恐怖分子的飛機圖片來源: Heinz Gebhardt/IMAGO

在菲斯滕費爾德布魯克發生了什麼? 

實際上,警方有充足時間設置好陷阱,但實施情況糟糕至極。當時,只安排了5名狙擊手,不僅數量太少,而且他們訓練不足、裝備不齊。為歹徒們準備好的前往埃及的飛機上本也有偽裝成機組人員的警察,但均未裝備不足的普通巡警,且在劫持人質者抵達前,便自說自話撤離該機。      

警方何時發動了攻擊? 

晚10點30分後剛過,巴伐利亞州內政部長(基社盟籍)下達 "開火 "命令。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持續約3小時的混亂槍戰。就在奧運官員和德國政府發言人聲稱人質獲釋的錯誤消息時,交火尚在繼續。最後,所有剩下的9名以色列運動員、一名巴伐利亞警官、5名恐怖分子死於槍戰。      

阿拉伯恐怖分子(右)同時任德國聯邦內政部長根舍(左三)等談判(1972.9.5)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以色列反應如何? 

最初,以總理梅厄夫人( Golda Meir )尚感謝德國政府為解救以運動員所做的努力。但在以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負責人作為目擊者看到了在菲斯滕費爾德布魯克的行動後,以方態度陡變。他的結論是,德方"甚至沒有做出最起碼的努力來拯救人的生命",德國人想的只是奧運能繼續舉行。      

德方對批評作出何種反應? 

聯邦政府總理布蘭特(社民黨籍)在刺殺事件發生後有嚴厲表態。他說,此事件是一份 "德國無能的令人震撼驚的文件"。作為其教訓,德國組建了反恐特種部隊 GSG 9,並向受害運動員遺屬共支付100萬馬克。這筆錢被稱為人道幫助,不是認罪。      

局面由此緩和了? 

不。3名存活的慕尼黑劫持者於1972年10月便被釋放:換取遭劫持的漢莎航空 "基爾 "號飛機乘客。此後,摩薩德追捕襲擊事件的幕後推手和在世的劫持者,並殺死了一批巴勒斯坦人,其中也有若干無辜者。 

慕尼黑紀念1972年恐襲中11名死難的以色列人圖片來源: Peter Hille/DW

賠償問題為何長期得不到解決? 

在與恐襲刺殺事件有關的首次付款後,2002年,聯邦政府、巴伐利亞州和慕尼黑市又支付了460萬歐元。受害人遺屬經由法律程序要求獲更多賠償的訴訟失敗。計劃於下周一(9月5日)在慕尼黑舉行的事件發生50周年紀念活動之前,圍繞賠償的爭議再度升級。 

遺屬們甚至決定不參加紀念活動。經與聯邦政府的幕後談判,本周三,終於宣佈達成協議。根據來自政府圈內人士的訊息,在一整體方案框架內,德方將再支付2800萬歐元,根據該方案,以、德將共同重新評估和紀念。 

此前,柏林曾考慮為受害人遺屬支付約540萬歐元,但遭拒絕。遺屬們稱此一數目不啻於 "小費 ",是 "侮辱"。他們要求基於國際標準提供賠償金,數量最初要高得多,每一被害人遺屬應獲1000萬歐元。就現在達成的協議,巴伐利亞州政府人士說:"略低於3000萬,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

(法新社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