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八佰》官微在周五(6月14日)公佈了這一通知,被突然取消是因為技術原因。這部片子由管虎執導,原本被選為開幕片於今晚(6月15日)播放。影片涉及抗日戰爭,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的故事,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有質疑認為,涉嫌美化國民黨以及多次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情節才是這部片子被叫停的真正原因。台灣中央社注意到,上周日(6月9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在北京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認為,把《八佰》作為慶祝10月1日中共建政70年的"獻禮片"播放,很不適宜。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包括前解放軍高官、影評家和社評家,有與會者批評,《八佰》用歷史碎片掩蓋歷史的本質真實,對國民黨的抗戰做了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美化。
中國官方媒體上依然可以看到關於這部電影的報導及採訪。人們也可以看到預告片,其中出現了不止一次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畫面。電影被臨時取消在上影節播放的消息引起了許多業界人士的關注。賈樟柯周五《八佰》公佈被取消上影節放映當天在微博上意有所指地留下一句話:"電影事業,不能這麼搞。"知名編劇史航發了一張《八佰》電影海報,寫道:"有位導演的鬍子,是我們眼看著白的。中國電影的天,也是我們眼看著黑的。"
又見技術原因
這並非是首次中國電影在大型電影節被臨時取消的事件。今年2月的柏林電影節上,張藝謀的《一秒鐘》在首映前的最後一秒種宣佈撤出,官方給出的理由也是"出於技術原因"。當時不少業內觀察人士認為,《一秒鐘》被強勢撤離柏林,極有可能是該片的歷史背景涉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德國之聲專訪中國導演婁燁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同年5月,入圍了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六慾天》突然宣佈退出戛納電影節。這部片子原定於法國時間5月22日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卻在5月21日在官方微博宣佈,該片片方及全體主創將不會參加本屆戛納電影節及其相關活動,理由同樣也是因為技術原因。
《八佰》官微顯示,片子預計7月5日正式上映,但電影屆時是否能夠上映還是未知,一些網友不安地留下"希望如期上映"的期待。網民"蔡見駿jensen"說:"惟願7月5日的上映,不會被技術原因了,大家都懂得。" "武俠天下NOB"說:"接下來應該就是公映取消了……若咱國不存在我朝以外的抗日戰士,就把歷史重新改寫一下吧。反正一直以來,歷史都只留下我想留下的"。"天馬行空行者":"主要是青天白日旗,我想這回真的可以自信一把,結果都是差臨門一腳。"
許多網民對這部片子被上影節取消並不買賬。網友"乖張散漫冥頑不靈"說:"美不美化,看過後,觀眾自有分辨,你是覺得群眾的眼睛不雪亮麼?觀眾連這也判斷不了麼?" "哲影Alex"說:"今年的第四個案例,從柏林燒起的一把火,小小地殃及了一下戛納,現在終於燒到本土了。多好,上影節終於有跟歐洲三大一樣的共同點了,那就是都有華語電影退過片。" "不想當胖虎的胖虎"寫道:"這不許拍,那不許演,厲害了我的中國電影。"
自電影院出現起,電影審查也就隨之產生了。位於德國威斯巴登的電影文化館從3月12日至5月4日舉辦一場題為「停!歐洲電影審查」的展覽,介紹歐洲的電影審查史。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 1933年捷克電影「入迷」(Ekstase)講述了女主人公因為婚姻中缺少情色元素而提出離婚的故事。電影中女主人公和一個陌生男子共度了一夜。這樣的情節在今天完全是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對於道德審查者們來說已經步子邁得太大。在德國這部片子因為「以最大的惡意推測人類最低級的天性」而被禁映。
圖片來源: Národní Filmový Archiv, Prag 電影「入迷」只是「停!歐洲電影審查」展覽中的一個例子。這場持續到5月初的展覽展出大量展品,同時展覽舉辦期間還會放映約40部電影。參觀者能夠對20世紀電影審查史有所瞭解。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 電影審查在默片時期就已經存在。1925年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在莫斯科首映引起熱烈的反響。這部電影在德國放映時,審查方以「危害公共安全」為由,將影片中起義的海員把軍官扔到甲板上的鏡頭全部剪掉。
圖片來源: Deutsches Filminstitut - DIF, Frankfurt 納粹德國時期,電影審查變得更為嚴格。有一些電影已經出品,但是也沒有免掉遭禁的命運。德國40年代的電影「美妙的一天」(Der verzauberte Tag)中,女主人公是位在火車站小賣部工作的年輕姑娘,她的未婚夫是個老夫子式的人物。女主人公嚮往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而最終與未婚夫分道揚鑣。這部影片因為強調婦女解放遭到禁映。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 二戰末期德國拍攝的電影「大自由7號」(Große Freiheit Nr. 7)中,演員Hans Albers飾演了一位嚮往大海和自由的老海員。納粹統治者不喜歡看到電影中存在個人主義的形象。這部在德國被禁的電影最終在布拉格舉行了首映,而觀看首映式的觀眾甚至是被經過挑選的。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 1951年,電影「女罪人」(Die Sünderin)震蕩德國。演員Hildegard Knef在這部影片中飾演的妓女瑪麗娜愛上了一個患了不治之症的男子。她不原意看到自己的心上人繼續遭受病痛的折磨,親手殺死了心上人,之後自殺身亡。這部電影因為「贊頌妓女」、涉及「協助死亡」和「自殺」等話題,在教會和政界的壓力下,最終未能上映。
圖片來源: Deutsche Kinemathek - Museum für Film und Fernsehen, Berlin 當年對電影採取審查手段的不僅是教會和政界,經濟界同樣也插手。電影「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中的納粹鏡頭在德國被出租電影的商店剪掉。理由是「顧及德國人的感受」。
圖片來源: Deutsche Kinemathek - Museum für Film und Fern-sehen, Berlin 1952年電影「卡薩布蘭卡」在德國影院上映時,觀眾幾乎感受不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時的故事。片中德國士兵吟唱「保衛萊茵河」和法國人唱馬賽曲的鏡頭都被剪掉了。直到1975年這部電影的完整版才得以在德國電視上播出。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 1957年電影「與你我不同」(Anders als du und ich)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名同性戀者的故事。電影分級管理機構拒絕批准電影使用原標題——「第三性」,理由是「涉嫌為同性戀做廣告」。導演Veit Harlan重新剪輯了影片,又補拍了一些內容。最終分級管理機構將這部電影定為18歲以上的觀眾才可觀看。
圖片來源: Deutsche Kinemathek - Museum für Film und Fernsehen, Berlin 上世紀60年代是前東德進行電影審查最為密集的時期。60年代拍攝的電影「卡拉」(Karla)中,一位女教師鼓勵高中畢業班的學生不要鸚鵡學舌,應該學會主動思考,提出問題。這樣一部電影當然會被東德政府禁止。
圖片來源: Deutsches Filminstitut - DIF, Frankfurt 布拉格之春(1968年)過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很多電影還在拍攝過程中就遭遇扼殺的命運。電影「我愛,你愛」(Ja Milujem, ty milujes)雖得以拍攝,但最終還是遭禁。電影描寫了一些境遇不佳借酒澆愁的人群。捷克斯洛伐卡審查機構稱,這種電影不符合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主旋律。
圖片來源: Slovak Film Institute, Bratislava 電影審查史上一個重要的禁映標準就是電影中的暴力場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電影「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在英國被禁了25年之久。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時有所裁剪,在英國則在首映後就被下線。
圖片來源: Deutsches Filminstitut - DIF, Frankfurt 威斯巴登電影文化館舉辦的這場展覽有多家機構攜手完成,其中就包括弗里德里希‧威廉姆‧穆瑙基金會("Friedrich Wilhelm Murnau"-Stiftung)、漢堡電影研究中心(CineGraph - Hamburgisches Centrum für Filmforschung e.V)和德國電影集團(DEFA)等機構。
圖片來源: Bernd Sobo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