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電腦游戲與兒童探索世界

2005年12月1日

兒童多喜愛電腦游戲,一項統計證實,德國6至13歲的兒童至少每周玩一次電腦游戲。但電腦游戲在兒童認識世界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至今在教育學者和心理學者那裡仍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今年8月萊比錫舉辦歐洲規模最大的電腦游戲博覽會圖片來源: AP

波昂大學心理發展學家凱瑟爾(Kaeser)和弗格斯貝格(Vogelsberg)對90名兒童進行了調查。孩子們借助電腦游戲學習交通規則。電腦游戲剛剛結束和時隔6周之後,兩位科學工作者分別對這些孩子們作了詢問後發現,玩電腦游戲的孩子顯然比不玩的孩子知道的規則要多。

不過,知道的多並不等於能夠將這些知識成功地運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這一「能力轉換」問題在電腦游戲研究者那裡佔據核心地位。有關這一課題進行的各類調查和試驗並不少見,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拿得出令人信服的論證。


提高對世界的感知能力

雖然如此,科學工作者們在一點上還是有所共識。電腦游戲,不管它怎樣翻新花樣,它都是一種訓練人的機器。這種機器運轉時不斷對使用它的人發出挑戰訊號,每戰勝一次挑戰,大腦就會釋放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助興奮。接受挑戰、戰勝挑戰、刺激大腦的興奮狀態,這一不斷反復的周期過程特別有助於兒童掌握某種技能以及熟悉某類思維方式,比如,兒童可以較容易地熟悉立體三位空間思維方式,理解屏幕上出現的技術圖像,而對物體透視性觀察、培養空間感覺和邏輯思維這些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電腦游戲能夠提供的強項。這些強項的存在,甚至讓某些人斷言,電腦游戲將成為人類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他們引經據典,證實20世紀的後半期,人類智商水準提高迅猛的最大原因是非語言區域取得的進步,這同電腦的廣泛使用有直接聯繫。


不會限制想像力

還是要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上來,智商高就一定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目前能夠在市場買到的電腦游戲軟體都越做越「真實」,越做越身臨其境。只是這一虛擬的交往空間會不會造成兒童染上「技術型封閉症」,導致他們的想像力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反對者當然說「不會」。他們指出很多孩子把游戲中的形象作為自己生活中的最愛,電子游戲豈不在激發孩子們的愛心嗎?

也許以上兩種觀點都沒有擊中要害。電子游戲既不會遏制兒童的想像力,也不會激發他們的愛心。電腦游戲都是很具體的行為,或者說模擬的行為。同閱讀一本小說作品不同,玩電子游戲不會讓人深受「感動」,原因在於電腦游戲直奔目標,極其「實用主義」,人們玩游戲,為的是讓現實受到考驗,是在進行一種試驗。柏林兒童電腦軟體專家菲伊伯爾(Feibel)說,玩電腦游戲是夢境的延續,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