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非洲鋰礦開采 綠色能源的陰暗「詛咒」?

Kate Hairsine
2023年11月26日

非洲有著豐富的鋰礦資源,不過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發布的報告指出,對鋰的開采或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造成損害。報告認為「幾十年來非洲採礦業一直與腐敗聯繫在一起,民眾無法真正分享到利潤,這一趨勢在鋰礦領域仍在繼續。」

辛巴威拥有非洲最大的鋰儲量
辛巴威拥有非洲最大的鋰儲量圖片來源: Tafadzwa Ufumeli/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納米比亞一座鋰礦工作的當地工人,抱怨生活條件惡劣,工作方式也不安全。納米比亞礦工工會對中國礦業公司新豐投資營運的烏伊斯礦進行了調查,發現職工們住宿條件不佳,不僅空間窄小、室內悶熱,也沒有足夠的通風設備。 工會還批評衞生設施缺乏私密性,防護服等安全措施不合格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待遇更好。然而,這不是圍繞新豐的唯一爭議。

令人擔憂的腐敗趨勢 

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對新豐提出了新指控。「全球見證」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使用小規模採礦許可證開發鋰礦,這意味著,這家公司支付著 「低得驚人」的費用採礦,並且規避了一些環境法規。

該組織還補充指出,剛果和辛巴威锂礦侵犯人權、腐敗、不安全工作條件等狀況。報告作者之一羅伯森(Colin Robertson)說:「幾十年來,非洲採礦業一直與腐敗聯繫在一起,民眾也無法真正分享到利潤,這一趨勢在鋰礦領域仍在繼續:"這非常令人擔憂」。

鋰的爭奪戰

在新能源領域有著廣泛且重要應用的鋰有著 「白金」之稱。它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成分,從手機到電動汽車,都離不開它的存在

目前,全球的鋰供應商主要集中在澳洲、智利和中國, 2022 年全球開采的鋰原料總量中 90%來自這三個國家 。雖然非洲的鋰礦儲量只約佔全球的 5%,但其巨大的開發潛力不容低估。辛巴威和納米比亞目前出口鋰礦石,剛果、馬裡、加納、奈及利亞、盧安達和衣索比亞等國正在開发采矿项目。

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 2040 年,鋰礦石的需求量將增長40倍,一些大國,還有商業巨頭正致力於在非洲開采鋰礦,許多非洲國家也希望抓住這個機會。

辛巴威拥有非洲最大的鋰儲量,在全球鋰出口中排名第六,截至2023年9月,該國鋰出口額達到2.09億美元,幾乎是去年的三倍。辛巴威和納米比亞,坦桑尼亞政府一樣,禁止出口未經加工的鋰礦石。 然而,禁令經常被忽視:「全球見證」調查發現,仍然有大量的鋰礦石通過卡車被運出境。此外,受到美國和歐盟制裁的、與軍方關係密切的「辛巴威国防工業公司」(Zimbabwe Defence Industries )有向中國出口鋰礦石的特別許可。

「鋰是一個詛咒」

辛巴威自然資源治理中心主任瑪古烏(Farai Maguwu)對鋰礦開采給辛巴威带來的利益並不樂觀。他認為,在當前的體制下,豐富的鋰礦藏對辛巴威来說更像是一種詛咒。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他表示:「鋰礦或會使國家走上崩潰。因為沒有確保國家能夠讓收入優先惠及當地的系統,而涉及到的社區不得不為礦山成本、土地喪失、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狀況買單。

以生產祖母綠寶石和其他寶石而聞名的桑德瓦納(Sandawana)礦就是一個例子。據報導,2023 年初,該礦被與辛巴威执政黨和軍方有關聯的公司接管。瑪古烏認為,非洲採礦業的腐敗問題「沒有妙藥可醫」。更多的西方礦業公司應該在非洲投資鋰礦開采,這樣的公司通常在環境管理和其他標準上更為嚴格。

對中國壟斷的擔憂 

中國幾乎壟斷了非洲的鋰礦開采。根據咨詢公司基準礦物情報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估計,在10年內非洲供應的鋰資源中,大約83%都涉及到中國項目。
2022 年,三家中國礦業巨頭在辛巴威收購了價值 6.78 億美元的鋰礦和項目。「辛巴威环境法協會(Zimbabwe Environmental Law Association)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單一國家主導鋰礦開采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如低估礦產資源價值、避稅和侵犯人權問題。」
「全球見證」的羅伯森呼籲歐盟和美國確保提高採礦業的透明度,並加強當地活動人士的監督,打擊腐敗。" 瑪古烏強調,採礦項目的收益應以修路、醫療設施和學校等形式回饋到社區:「我們將未開發的礦產資源視為我們的自然資本,當地民眾,還有孩子們,都應從中受益。」

在衣索比亞备受爭議的中國投資者

02:0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