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面對不義權勢,如何昂起頭顱?

張平2014年11月16日

習近平要求外國記者自查,引起輿論強烈反彈。全國人大多次釋法、香港法官發布臨時禁制令都讓人們疑慮如何反制權力機關。

APEC Gipfel Xi Jinping 11.11.2014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當習近平被問到外國記者簽證時,他表示 "一輛車如果拋錨,我們都要下車檢查哪兒出了毛病。"《紐約時報》就此發表數篇評論和報導,表示決不屈從於中國的言論管制。該報發表社論說,儘管記者簽證受阻,中英文網站被屏蔽,但是"時報從不打算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變更自己的報導--不論是中國、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並批評中國政府說,"要求記者為迎合政府而改變報導內容,只是保護了權貴和那些具有不可告人之事的人。一個自信的、認為自己是世界領袖的政權,應該有能力去面對誠實的審視和批判"。

該報發表的一篇相關報導指出習近平點破負面報導與記者拒簽聯繫。報導引述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長期研究中國的學者夏偉(Orville Schell)的話說,習近平的言論正式確立了中國政府在這方面行為的轉變。他表示,過去二三十年間,隨著中國允許西方記者進行更為活躍的報導,這種區別已經變得比較模煳。"但我認為,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我們似乎又要開始回到比較傳統的毛式思維之下,不僅對於媒體是這樣,對於藝術和文化領域也是如此。"

《紐約時報》的「車」有毛病?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通識教育讓學生更理性

香港《明報》報導,政府高層認為學生參與佔領運動,與通識科教育有關,於是有意削減該科有關"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內容,取而代之是加強《基本法》和一國概念的教育。該報發表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召集人陳惜姿評論《請政府不要在通識科上下其手》,認為若消息屬實,無疑是將教育淪為為服務政權的工具。

陳惜姿說,學生爭取真普選,不惜走上街頭,是因為現時的特首選舉制度太不公平,已造成社會不公和利益傾斜。人大框架下的所謂普選,更令港人期盼的真普選徹底落空。政治問題激起學生怒火,通識科的訓練,反而讓他們懂得冷靜分析,多角度思考,不致走向極端。

陳惜姿代表其組織重申,教育是為了開啟民智,不為政權服務,有關通識科的檢討,都應以此為基礎。削減通識科裡的香港政治內容,逃避政治議題,就像鴕鳥埋首沙中,逃避現實。政治問題,不會因改動通識科而消失。關鍵時刻,學生仍是會走出來。面對現時的政治困局,學生更應在課堂上討論政治議題,才能對時事有更深刻的思考。

權力機關罔顧公義,市民怎麼辦?

高等法院法官區慶祥周一延長旺角和添美道的臨時禁制令,並且指示,法庭執達吏執行職務時可要求警方協助。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在報紙《am730》發表文章認為,以民事訴訟來說,該拘捕指令,非常罕見。法治並不單是執法或守法,目標是維護公義。個別小市民有違法行為,政府可以執法,對法治衝擊極小,但是擁有權力的機關,施政時罔顧公義和制度,撕裂社會,破壞法治。最明顯的例子是人大常委會8.31決定,扼殺普選,違反《基本法》的承諾。不見大律師公會就"不合法"這問題再作聲明,而只是提醒大家,法庭無權司法復核人大常委的決定。那市民又怎辦?

余若薇說,公民抗命源於人大不公義的決定。但禁制令使政府如虎添翼,警方武力可加法官權威清場。市民要尊重法庭的判決,就像雙手被反綁的大衛,面對不公義的歌利亞,市民又可以做什麼?

香港學生抗議是因為「政治」沒學好?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P. Lopez

人大多次釋法損害法治

香港網媒《獨立媒體》報導,多為法律專家指出,法律界真正憂慮損害法治之緣是在人大多次釋法。陳文敏教授認為港人一方面要按基本法第158條接受人大有權修改基本法,但另一方面則要小心在人大常委在政改第二部曲中延伸出的解釋權力。人大的行政決定在香港當然沒有法律約束力,而立法會亦能以不符合基本法而把相關方案予以否決,不過這有可能招致人大再度釋法。

張達明教授認為違反禁制令無可置疑是破壞法治,因為它挑戰中立且公平的司法制度。不過小市民可以做到的傷害可謂極小,反而當權者多次毫無管制的濫權,才是極大的傷害。他繼而列出1999、2004、2005、2014年等人大多次釋法自行潛建法律,造成極大的傷害。有份參與禁制令訴訟的吳靄儀大律師更義正詞嚴地指,命令值得人尊重(worthy of respect)人民也自然會遵從法庭指令。如果法庭沒有考慮犯法的原因,我們更應該檢討當中司法程序是否可達致公義。

(摘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