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面對現實:2021年碳排放恐回到歷史新高

2021年11月4日

雖然疫情使2020年全球碳排下降5.4%,但最新氣候報告顯示,疫後經濟復甦比預期來得快,碳排量已再度回到疫前的歷史高點——再繼續下去,攝氏1.5度的升溫上限將在11年內被打破。

Schottland COP26 in Glasgow
氣候活動者在格拉斯哥場外,以當紅的韓劇《魷魚游戲》為主題,諷刺各國領袖不要再玩「氣候游戲」。圖片來源: Andrew Milligan/empic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全球碳計劃組織(The Global Carbon Project,GCP)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碳排放正在回升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水準。其中,中國所佔的份額將增加到總數的近三分之一。科學家們說,這項發現將使得聚集在COP26氣候峰會上的世界各國,必須面對現實。

GCP報告由來自世界各地70個組織的近100名科學家共同編寫。報告指出,全球碳排放在2019年達到了歷史新高點,但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活動遭限制後,2020年的碳排放下降了5.4%。這一跌幅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1.2%)和蘇聯解體(3.1%)之後的跌幅更大。

不過,由於2021年化石燃料的燃燒速度比預期來得快,今年碳排放的上升幅度將超越去年的下降幅度。根據迄今為止的數據,科學家們計算出2021年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上升4.1%至5.7%,使碳排放再次回到歷史高點。

挪威奧斯陸的國際氣候研究中心的彼得斯(Glen Peters)說:「2021年排放量激增是由於新冠疫情復甦計劃主要資助現有的汙染行業別,包括鋼鐵、水泥和建築業,特別是在中國。」

他表示,中國在可持續性項目上取得了好的進展,例如部署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以及推廣電動汽車。然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復甦方案傾向於回到舊的做事方式。

外界關心,2022年是否會出現全球排放的新紀錄。彼得斯認為這將取決於疫後經濟恢復期間的爆發的煤炭用量是暫時情況,還是會延續下去。

GCP報告也強調,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創造更加環境友善的條件。在協助恢復疫情後經濟的支出中,只有一小部份被用於支持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法新社報導,這份新報告成了COP26會議上的壞消息,加速減碳一事也成了國際外交的爭論焦點。美國總統拜登便公開批評中國及俄羅斯並未展現出加強氣候相關行動的決心。

在2021年碳排再次回到歷史高點之際,氣候變遷議題也成了外交的爭論焦點。圖片來源: Christopher Furlong/REUTERS

碳排量恢復疫情前水準

攤開各國碳排數據,GCP報告顯示中國、美國、歐盟及印度四大碳汙染發源地,其排放量又回到了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它們共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

中國的經濟恢復速度比其他國家來得早,而中國今年的排放量預計將比2019年增長5.5%,並將佔今年全球排放量的31%。中國已承諾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達到淨零排放。

印度的人均排放量非常低,但2021年的該國排放量將上升12.6%,幾乎是2020年下降的兩倍。

美國和27個歐盟國家在2021年也將出現7.6%的急劇上升,但仍然處於排放量緩慢下降的長期趨勢。可再生能源是疫情期間唯一在這兩個地區繼續增長的能源。

隨著旅遊及運輸部門逐步恢復,2022年可能會再次創下新的全球排放記錄。GCP報告指出,如果目前的排放速度繼續下去,攝氏1.5度的升溫上限將在11年內被打破。

聯合國氣候科學權威機構警告,根據《巴黎協定》,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攝氏1.5度的範圍內,將能夠限制環境造成的死亡和損害,但這有賴於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近一半,並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

「令人驚訝的是,(排放量的反彈)發生得如此之快,儘管全球大部分經濟尚未恢復,」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教授、GCP分析小組成員之一的勒凱雷(Corinne Le Quéré)說,「這確實打響了要面對現實的警鐘。」

各國需付出更大決心

勒凱雷指出,在被用於恢復疫後經濟的的數兆美元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指定用於可持續性發展。她說:「現在的經濟激勵措施是為了推動消費,而這確實推動了工業生產和煤炭的使用。」

然而,GCP報告中也提到,在過去十年中,佔全球排放量四分之一的23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皆同時出現了經濟的強勁增長和排放量的大幅下降,表明經濟與碳排兩者是可以脫鉤的。「這代表這些國家知道如何去做,他們證明了這是可能的,」勒凱雷說。

但要有效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各國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決心。GCP報告指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需要每年平均減少14億噸的排放量;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全球則減少了16億噸。

為期13天的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是否能促使各國討論出合適的國際氣候行動,將是達成2050淨零排碳的關鍵。圖片來源: Alistair Grant/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教授弗裡德林斯坦(Pierre Friedlingstein)向《衛報》表示:「為了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我們必須每年減少與新冠疫情期間相當程度的排放量。這凸顯了現在所需行動的規模之大,以及Cop26的重要性。」

《衛報》報導,雖然目前已經宣佈了2030年前終結森林濫伐、減少甲烷排放和使綠色技術成為最廉價選擇的國際協議,碳排大國印度也做出了2070年達淨零排放的承諾,但只有當排放達到淨零時,全球供暖才會停止。而目前富國向窮國承諾的1000億美元「氣候變遷資金」也還沒有兌現。

要想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必須減少更多的排放量。勒凱雷強調:「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淘汰煤炭,實現交通電氣化,並重新造林。」 

她又說:「因此,在COP26會議上做出的承諾真的很重要。各國需要就必須執行的事情達成共識,然後立即實施計劃。」

(衛報、法新社)

© 2021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