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韓國「克隆王」爆學術醜聞

2006年1月3日

韓國打假毫不留情,國家「生命科學之父」黃禹錫名望掃地,假克隆技術科研成果難治不治之症。

黃禹錫在韓國為之投入重金的干細胞實驗室圖片來源: dpa

2005年年中,世界科學界一度將欽羨的目光投向韓國生命科學家、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黃教授在美國權威學術刊物『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稱「成功地以患者體細胞克隆出人類胚胎干細胞」。這意味著,醫學專家將可能從病人如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細胞,克隆培植成干細胞組織,使受損的器官得以治療。對飽受不治之症困擾的醫學界,這不啻一則轟動新聞。

然而,2005年12月29日,首爾大學投出重磅炸彈。校方聲明,黃禹錫教授及其科研隊伍關於胚胎干細胞的研究成果純屬有意捏造。面對指責,黃禹錫部分地加以瞭解釋。為此,首爾大學專門成立調查委員會。預計到下周,該事件可望得到定論。

至此,連帶德國在內,干細胞研究界的形象儼然受損。在漢城自暴學術醜聞後,國際學術委員會陷於不知所措。該醜聞將對干細胞研究的聲望造成什麼影響?將來又該如何防範學術造假行為?

全球都來學術打假

德國科隆大學干細胞研究者約根.海舍勒〔Jürgen Hescheler〕教授認為,關鍵要找到該事件真正的形成原因。他指出,根源不僅在於黃禹錫個人,還在於學術界公佈成果的方式。"像『科學』或『自然』這些權威刊物,對學者常常寄予厚望,期待著驚人的科研成果。這樣,要使文章躋身此類刊物,學者的壓力可想而知。此外,雜誌發文章免不了求快。發給鑑定專家的草稿,才給最多14天的研讀時間。專家略讀一番,不過查考一下是否前後矛盾,而根本不可能進行更為明晰的評審。"

海舍勒教授主張,只有減緩評審程序,才能實現更為精細的鑑定。並且,可在專家評審文章時,對作者採取匿名,這樣有利於避免專家不公平地評判和操縱結果。不過,這一切得等國際學術委員會收拾了殘局再說。

醜聞是否給干細胞研究以挫折?

海舍勒教授的回答是,「繼該事件後,回落當然存在。只能呼籲公眾,理智地對待此事,別對所有學者採取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態度。要說挫折,具體而言,是人們對診療手段一兩年內付諸醫學臨床實踐的願望落空了,顯然不可能發展那麼快。」

不久前,黃禹錫的「轟動性成功」還為德國干細胞研究者帶來了一線曙光,學者希望德國在該領域嚴格的法律能因之有所通融。而現在,黃禹錫學術造假行為暴露後,是否全世界範圍的干細胞研究都將一蹶不振?

「眼下還沒法兒下結論,也許要等過些年了。不可否認,事件將留下難以治癒的重創。然而,人們也會從中有所得。我希望,韓國能認真調查此事,而不是以簡短聲明敷衍了事。查清真相,從積極的角度而言,對其他科研組織都是個前車之鑑。因為,所有的干細胞研究組織都承擔著一樣的重負和厚望。」

黃禹錫學術造假事件也許將作為近期最大的學術醜聞被「載入史冊」,另一方面,更為謹慎的,而非一味求快的干細胞研究方式將應運而生。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