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歐洲空間局局長沃納(Jan Wörner)指出,如今的時代已經不同於冷戰年代,參與航天事業的國家數量已經達到了70多個。他認為,參與航天的國家越多,取得成就的幾率也越大。
除了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等傳統航天大國,南非、奈及利亞、越南、阿聯酋、紐西蘭、澳洲、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在積極開展航天計劃。對於沃納而言,這裡有著巨大的國際合作潛力。"競爭固然是一大驅動力,而合作則可以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愛恩方德(Pascale Ehrenfreund)則表示,歐洲現在最中意的合作對像是中國。她說,中國現在正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太空國家。"中國有著自己的航天計劃,正在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推進,同時也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而且,歐中之間已經有不少航天合作項目,其中就包括即將在年底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
按照計劃,中國的"嫦娥四號"將會在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成為首枚登陸月球背面的人類航天器。登月艙內將搭載來自德國、荷蘭、瑞典的科研設備。而在載人航天領域,歐中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廣闊的合作前景。如果幾年後國際空間站按時退役、而中國空間站按時升空,歐洲太空人將只能借助中國人的力量去執行長期太空任務。歐空局局長沃納甚至還希望,將來中國進行載人登月、載人探索火星時,也能與歐洲開展合作。"中國有登月或者更遠大的計劃,俄羅斯也有,美國也有,我們歐洲也有自己的計劃。這很好,所以我們應該合作。"
歐中太空人共同訓練
不過,許多人都對與中國的合作抱有疑慮,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歐洲的許多企業都飽受侵犯智慧財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等問題的困擾。在航天領域,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
太空人出身的歐空局太空人中心主任德維尼(Frank de Winn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太空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自然會帶來合作。"即便是在冷戰年代,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也曾與蘇聯的聯盟號飛船開展過對接任務。"
德維尼承認,如今,美、中、俄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立,而即將實現的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也將大大增強中國的競爭地位,"但是我們歐洲人可不這樣看問題。歐洲認為,太空探索必須在合作的框架下實施。"
德國太空人毛雷爾(Matthias Maurer)、義大利太空人克里斯托弗萊蒂(Samatha Cristoforetti)已經在歐空局太空人中心學習了好幾年的中文,就在去年,兩人還與中國航天員進行了幾次共同訓練任務。太空人中心主任德維尼說:"我們想看看我們歐洲的太空人是否能夠與中國同行一起執行航天任務。"
航天必須超越國家思維
二十年前,中國的航天預算還非常低。即便到了今天,中國政府在航天上的投入也沒有超過美國或者歐洲。不過,隨著中國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整個中國的科技行業都會被帶動。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愛恩方德就指出,現在已經出現了許多令人振奮的全新商業模式,"中國人正在開闢太空新時代。"
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意味著激動人心的前景,他們進入太空的機會將大大增加。而對於已經48歲、但還從來沒有獲得上天機會的德國太空人毛雷爾而言,時間已然不多了。曾與中國航天員一同訓練的他,想過去中國空間站,還想過和中國同事一起登月。
歐空局太空人中心主任德維尼說:"如果我們歐空局的太空人想要離開歐空局,去其他國家進行太空飛行,他們盡可以享有這個自由,我們不會試圖阻攔。但是,當今世界各國的太空人,絕大多數依然是政府部門僱用的,今後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改變。"
而歐空局局長沃納則強調,登月不應該像60年代那樣成為一場國家之間的競賽。"我們正在尋求一種多方合作的開放式登月理念,它將跨越國界、跨越地球上的一切危機。"
40年前的8月26日,來自前東德薩克森州的西格蒙德‧亞恩(Sigmund Jähn) 成為飛往太空的第一個德國人。在當時的東德,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ass/Psuhkaryov1978年8月26日,41歲的亞恩和蘇聯太空人瓦列裡‧比剋夫斯基(Valeri Bykowski)一起飛往禮炮6號(Saljut 6)空間站。兩人在那裡生活了7天零20小時。亞恩用光譜儀觀察地球並進行了晶體材料試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返回地面時,由於降落傘沒有立即打開,太空飛船在落地時受劇烈震動,亞恩也因此背部受傷。此後,背部傷痛一直伴隨著他,但他對此卻不願多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ass/Psuhkaryov返回後,亞恩在前東德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民眾為之歡騰,前東德領導人也借此發出政治訊號:不要小瞧我們!在太空飛行領域,前東德當時比西德領先數十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亞恩不僅在前東德成為偶像級人物,社會統一黨還派他前往西德,促進雙邊關係。1982年,亞恩在杜塞道夫和西德共產黨青年團成員舉行了會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laus Rose早在亞恩的太空之旅前,昔日的卡爾馬克思城,今天的肯尼茲就創建了太空人中心——一個可以讓孩子們在這裡體驗太空人生活的技術博物館。該館建於1964年,最初是為了紀念加加林1961年進入太空。今天,該博物館以西格蒙德‧亞恩命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Willnow在亞恩太空之旅的次年,其家鄉莫根羅特—勞滕克朗茨(Morgenröthe-Rautenkranz)就舉辦了蘇聯與民主德國首次航天展,今天,這裡常年舉辦德國航天展。亞恩也不時前來做客。2015年,他在這裡發表了演講並為大家簽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Mädler這樣的機會不同尋常。2013年,所有在世的德國航天員共聚一堂,參加科隆"envihab醫學航天中心的落成典禮。從1985年以來,亞恩一直致力於促進太空人、航天員之間的交流,並參與了世界航天員協會的創立。
圖片來源: DW/F. Schmidt2013年,亞恩和俄羅斯太空人阿納托利•索洛維約夫(Anatoly Solovyev)一起在艾伯斯瓦爾德(Eberswalde)為蘇聯詩人、歌唱家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Vladimir Vysotsky)的浮雕揭幕。維索茨基不僅在俄羅斯深受歡迎,其犀利的語言風格也讓他聞名於世。在前蘇聯時期,他是為數不多的敢於批評社會問題的人。
圖片來源: Vitaliy Kropman兩德統一後,亞恩為太空人培訓傾注了所有熱忱,也在莫斯科的衛星城為歐洲航天局以及德國宇航中心擔任咨詢。退休後,他終於有時間陪陪孫子雅各布了。這張照片拍攝於2007年,如今雅各布已經長成了小夥子。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直到今天,亞恩仍然在向新一代的太空人們傳授經驗,尤其是俄羅斯的宇航經驗。2018年,在德國太空人亞歷山大‧格斯特( Alexander Gerst)飛往國際空間站前, 亞恩也參加了相關準備工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Körbel